郴州市临武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关键一年,临武县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的部署,克服宏观经济环境偏紧、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县”建设为总揽,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经济社会发展质效实现再提升。 一、综合 2011年,全县GDP为72347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1320元,比上年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9875万元,同比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372871万元,同比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250733万元,增长9.3%。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3%、71.2%和26.5%,分别拉动GDP增长0.3、9.3和3.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13.6:49.1:37.3变为13.8:51.5:34.7。 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28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08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3%,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100%,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21人。 二、农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3.9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4%。其中,农业产值7.83亿元、林业产值0.56亿元、牧业产值5.09亿元、渔业产值0.2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4亿元,分别增长2.1%、3.0%、2.5%、9.3%和6.9%。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2.83千公顷,同比下降3.79%,粮食总产量12.31万吨,下降4.89%。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4.97千公顷,水稻产量8.82万吨,下降4.35%。蔬菜种植面积6.82千公顷,增长5.39%,蔬菜产量19.75万吨,增长4.85%。优质稻种植面积14.97千公顷,占水稻面积比重100%。年末果园面积5.03千公顷,水果产量4.93万吨。全年出栏生猪25.2万头,下降8.5%;出栏牛0.48万头,下降2.0%;出栏羊6.3万只,下降1.0%;出笼家禽422.1万羽,增长1.2%;肉类总产量28403吨,下降5.3%,其中猪肉产量18360吨,下降3.2%。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县拥有1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全年实现企业总产值53945万元,增长50.7%;带动基地总产值37918万元,增长28.5%。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6家,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市级示范合作社4家,县级示范合作社6家,合作社成员总数6189个。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县共动工各类水利工程5600处;;投入水利建设资金9850万元;完成土石方210万方。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1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6.2万千瓦。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改造县乡公路10.1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路(沥青路)15.7公里;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2.51万人。建设农家书屋147家,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4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7个,新增通宽带行政村22个。新建农村沼气池802口。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350031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15011万元,比上年增长23.6%(折算系数后增幅)。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5037万元,同比增长69.1%,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99974万元,同比增长31.1%;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86230万元,增长44.4%;大中型企业增加值21536万元,下降4.5%;园区工业完成增加值68256万元,增长41.7%,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31.7%;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设备等高技术行业类增加值完成1349万元,增长118.16%,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3%;高耗能工业增加值21624万元,下降22.65%,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10.1%。全县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7户。 在规模企业中,采矿业完成增加值175575万元,同比增长43.3%,其中煤炭采掘业完成增加值51427万元,增长22.7%,有色金属采掘业完成增加值122663万元,增长56.3%;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8680万元,增长3.62%,其中有色金属冶炼业完成增加值16739万元,下降30.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业完成755万元,同比增长6.54%。 原煤155.81万吨,下降20.9%;锡精矿折含量22308吨,增长27.4%;钨精矿折含量2128.6吨,下降5.4%;铅精矿折含量8116吨,增长8.2%;锌精矿折含量7860吨,增长7.4%;锡锭3322吨,下降22.4%;发电量5018万千瓦小时,下降10.5%。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9.9亿元,增长69.16%。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8亿元,增长77.96%。 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4%,对GDP的贡献率为66.5%,拉动GDP增长8.68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840万元,增长21.0%。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强劲。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7704万元,增长35.2%。其中,500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13463万元,增长23.3%。房地产开发投资9112万元,增长2342.9%。500万以下及分配项目投资155129万元,增长69.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2011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873万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城镇150090万元,增长16.7%;乡村24783万元,增长4.7%。分行业看,批发业28988万元,增长3.7%;零售业130985万元,增长17.7%;住宿业5832万元,增长11.9%;餐饮业9068万元,增长15.3%。“家电下乡”政策成效显着,全年“家电下乡”累计销售家电22824件,销售金额6788万元,发放补贴资金812万元。 六、对外经济贸易与旅游 外经外贸取得新进展。2011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0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0.25%;其中外贸出口389万美元,同比增长7.76%,外贸出口15万美元,同比下降65.91%。全年引进内资14.9亿元,同比增长32.9%;其中,工业引进资金9.79亿元,增长57.9%。实际利用外资2739.7万美元,增长16.1%,其中,工业实际利用外资2739.7亿美元,增长16.1%。外派劳务120人。 全年接待各类旅游者5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七、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2011年,全社会客货运周转量40877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2.3%。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609万元,增长12.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625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4984万元。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税收入质量明显提高。201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70189万元,同口径增长40.07%。其中上划中央收入26639万元,同口径增长31.82%;上划省级收入4413万元,增长36.8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9137万元,同口径增长46.71%。完成税收收入总量48368万元,其中工商税收收入46997万元。税收总量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68.91%,地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55.76%。全县完成支出134173万元,同比增长35.3%,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支出13800万元,同比增长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