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3-13 苏州市吴中区统计局

2008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为方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主动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新形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进取,攻坚克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力推科技创新、集约投入,经济运行优质高效,综合实力显着提升,注重富民利民,繁荣社会事业,经济社会实现统筹健康发展。

一、经济运行

综合

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结构调整优化。2008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468.2亿元,较上年增长19.7%(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2%),其中: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76亿元,增长25.3%(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2.8%)。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4∶60∶37.6,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1523元,较上年增加13008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928美元。

地方财力继续增强。2008年,全区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37.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8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68.7%、24.2%。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是全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分别完成39.5亿元、16.0亿元、11.7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5.1%、51.9%、10.9%。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增强,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区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2.0亿元,较上年增长34.7%,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投入增长63.4%。

经济活力继续增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6%,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化农产品“六个一”工程,大力发展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高效农业,第二届中国羊肉美食节和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太湖开捕节等活动圆满成功。规划实施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完成万亩水产示范基地核心区(临湖)和千亩蔬菜示范基地(东山),深入推进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农业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32.5亿元,增长18.4%,引进“三资”农业项目34只,总投资11.5亿元。扎实开展粮食直补、农机推广、农业保险、农业担保等工作。区级粮食储备库(木渎)完工启用。品牌农业成效显着,“玉品”牌碧螺春茶成为全区第2只中国名牌农产品,“吴侬”牌碧螺春茶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特供产品,拥有省、市名牌农产品69只,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180只。

2008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20.14亿元,较上年增长8.0%。其中:农业5.75亿元、林业0.39亿元、牧业1.94亿元、渔业9.07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0.2%、5.2%、5.4%、7.6%。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至2008年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5.9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3台,联合收割机21台。全年农林牧渔业用电量2309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折纯量)5235吨。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09.9亿元,较上年增长5.9%。

工业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工业经济稳健发展。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52.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25.5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5.7%和16.1%。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68.1亿元,较上年增长18.0%;外国及港澳台企业完成工业产值591.9亿元,较上年增长17.1%。轻、重工业产值分别完成为310.6亿元、515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5%和16.8%。全区工业实现产销率为96.9%。

工业经济效益总体保持稳定,规模以上工业支柱地位更加牢固。实现全部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21.5亿元,较上年增长16.9%;利税总额82.2亿元,较上年增长11.2%;其中利润总额48亿元,较上年增长5.7%。全区90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800亿元大关,分别达825.5亿元和802.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6.1%和14.6%,分别占全部工业的78.4%和78.6%,分别较上年提高4.8和3.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59.6亿元,较上年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4.1%,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先进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88.7亿元,较上年增长19.4%,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幅3.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5%。主导产业稳定发展。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2亿元,较上年增长22.5%,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幅6.4个百分点,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0亿元,增长9.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达19.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建筑业

建筑业综合实力继续提升。2008年,全区建筑施工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7.7亿元,竣工产值74.9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34.7%和38.2%,全年建筑施工面积794.8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12.1%,竣工面积361.8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18%,全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17.2万元/人。

交通运输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运输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2008年,区交通系统全年完成客运量5753.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98274万人公里,较上年分别增长23%、17.8%。至2008年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达1099公里,其中三级以上公路958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326公里,拥有汽车67373辆,其中载客汽车58256辆,载货汽车3620辆。

金融业

金融运行稳健有序,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至2008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72.3亿元,比年初增加62.6亿元。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89.4亿元,比年初增加83.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2亿元,较年初增加62.8亿元。

国内贸易

商贸流通业繁荣有序,消费环境和商业业态结构优化,消费结构调整升级。东方商城建成开业,商业特色街区建设改造有序推进,苏苑月浜社区和木渎天平社区成为市级商业示范社区。2008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1亿元,较上年增长21.7%。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121.6亿元、22.5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9.3%和40.5%。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在调控中稳步发展,消费趋向理性。2008年,全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3.8亿元,较上年增长11.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5.3%。商品房施工房屋面积为605.8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16%,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164.3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28.4%;竣工房屋面积104.6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20.6%。商品房销售面积69.5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66.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8.6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68%,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49.7亿元,较上年下降59.8%,其中住宅销售额为42.5亿元,较上年下降60%。存量房交易面积28.1万平方米,交易额8.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