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64.2亿元,比上年增长33.73%。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6.2亿元,增长39.33%,其中,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分别增长51.98%、38.33%、34.81%和12.9%。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99.71亿元,比上年增长43.93%,一般预算支出238.49亿元,增长49.42%,其中,教育支出40.83亿元,增长51.38%;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7.04亿元,增长35.9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87亿元,增长12.74%;农林水事务支出10.58亿元,增长45.12%;节能环保支出8.87亿元,增长42.44%。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80.5亿元,比年初增长12.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308.78亿元,增长13.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70.34亿元,增长16.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53.98亿元,比年初增长21.8%,其中,短期贷款762.46亿元,增长12.6%;中长期贷款1588.56亿元,增长25.8%。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72亿元,增长37.7%;人身险保费收入44.94亿元,增长10.7%。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16.52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其中,财产险8.99亿元,增长36.2%;人身险7.53亿元,增长3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截至2011年底,乌鲁木齐地区经科技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3家,占全疆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5.4%。2011年,乌鲁木齐地区登记的重大科技成果数120项,其中: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3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全年专利申请量为2125件、专利授权量为1269件,分别比同期增长了23%和6%。2011年技术市场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16份,合同成交总金额达12839万元,技术交易额12835万元。 教育条件继续改善。投资2.41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3所,幼儿园35所,校外青少年活动中心8个。2011年,落实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补助经费3679万元,惠及学生22.73万人。积极开展定点帮扶及送教下乡活动,落实农村义务保障专项经费2707.31万元,惠及15万人次。年末各类学校在校生达64.85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13.12万人;普通中等职业学校9.11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6.66万人;小学在校生19.72万人;幼儿园在园人数6.1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数0.05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举办“千人宣讲”和专题报告会400余场次;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新建农家书屋71家;在社区、农村放映公益电影8397场,观影人数达155万人次;开展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千余场次。积极组织参加第七届全国文博会,文化产业和旅游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达2.23亿元。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建(改)建街道卫生服务中心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2011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1511家,比去年下降5.4%,其中:医院、卫生院170家,增长1.8%;卫生机构床位数2.9万张,增长19.6%;卫生技术人员3.04万人,增长6.1%。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推进“体育进社区”和“农村体育健身”工程。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四届健身气功比赛。在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上取得了4金、2银、4铜的历史最好成绩。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测算: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321.21万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新增9.95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44元,比上年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8436元,增长13%。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756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食品支出4676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9.8%。 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安置城镇人员就业8.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8%;开发公益性岗位3000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7802人;完成各类职业培训9.65万人;新建2个人力资源市场和50个一站式就业服务大厅。实现了三年以上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全部就业和“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4.96万人、99.13万人、67.99万人、66.14万人和57.59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56.27万人。连续7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平均养老金达1754元。城镇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分别提高到960元和271元。发放城乡低保金9123.41万元,惠及低保对象3.09万人;发放城乡困难群体教育、医疗救助金2522.58万元,惠及4.46万人次。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投入155亿元,实施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项目125个。新(续)建会展大道、外环路东北段等24条道路;新建加气站30座;10座调蓄水池建成投入使用。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应用,城市管理全方位动态监控能力不断提升。 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全年投入40.57亿元,实施了青峰路片区四期、六道湾煤矿片区等2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建房屋1.5万套154万平方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5007套、廉租房5048套、经济适用房2715套、完成农村安居富民房7566套。 大气污染治理进一步强化。全年投入27.76亿元,实施了21个重点治理改造项目。新增热电联产供热面积1080余万平方米,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1030余万平方米,落实热计量收费供热面积914.78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23万平方米,拆并改造燃煤锅炉7796台。减少供热燃煤84万吨,减排二氧化硫5000吨,氮氧化物1200吨,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75%以上。 2011年乌鲁木齐地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死亡率为0.17;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人死亡率为3.73;煤炭百万吨煤死亡率为2.4;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4.91。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资料均为含兵团的地区数据。 3.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5.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不含村卫生室、兵团驻乌医疗机构、武警及部队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