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3-08 东营市统计局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7.3亿元,比上年增长8.6%;实现营业收入19.04亿元,增长9.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348.17万户,新增47.35万户,增长15.7%;固定电话用户数55.59万户,减少2.8%;互联网用户数37.62万户,新增7.84万户,增长26.3%;移动、固话交换机总容量479.87万门,增长0.1%;光缆长度46.7万芯公里,增长26.8%。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市共有2A级以上旅游景区23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9家。旅行社101家,出境组团社6家,其中2011年新增旅行社15家、新增出境组团社3家。星级饭店29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4家。全年接待游客779.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8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7.8%和25.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774.8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4.2亿元,分别增长21.7%和25.1%。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99.96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5.27亿元,增长29%。全市财政支出179.8亿元,增长26.7%。其中,教育支出38.47亿元,增长53.3%;医疗卫生支出9.92亿元,增长45.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22亿元,增长10.4%。全市国地两税收入396.36亿元,增长27.4%。其中,国税283.79亿元,增长24.6%;地税112.57亿元,增长35%。

金融信贷平稳运行。年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927.74亿元,比年初增加340.19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小幅增长,全市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789.9亿元,较年初增加86.85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39.57亿元,比年初增加251.03亿元。其中,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短期贷款余额950.25亿元,较年初增加188.2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99.95亿元,较年初增加35.14亿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1.73亿元,下降0.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64亿元,增长13%;人寿险保费收入26.09亿元,下降6.9%。全年赔付额8.17亿元,增长17.4%。其中,财产险赔付额6.68亿元,增长13.7%;人寿险赔付额1.49亿元,增长37%。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基础教育专任教师14567人,学历达标率99.56%,师生比为1:23.43。普通高考人数12508人、高职对口招生748人,本科录取7636人,录取率57.6%。各类职业院校和乡镇中心成人学校共举办各类培训3.9万人,成人高考共计报考6799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8929人,非学历社会证书考试累计报考48857人。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市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获省科学技术奖20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1项,应用技术成果19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8家,全市总数达到88家;新认定国家级重点新产品4个。技术市场全年签订技术合同3170个,成交金额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新认定科学研究开发机构27家,其中县级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12家,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14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554.29亿元,增长34.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0.74%,比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277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39件、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1345件;专利授权量187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80件、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951件。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年末,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个,民间艺术团体12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3个,电影放映单位10家。广播电台6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8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27.50万户。小品《最幸福的事》在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决赛中获得小品类唯一优秀编剧奖,首次获得全国小品类创作最高奖。

参加省级以上体育赛事创历史最好成绩。全市共参加全省青少年系列比赛武术套路、武术散手、柔道、摔跤、游泳、乒乓球等14个大项的比赛,获得金牌41枚、银牌55枚、铜牌66枚,创历史最好成绩。在亚洲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中取得4项团体、5个单项冠军,其中,东营籍3名乒乓健儿获5枚金牌、2枚铜牌。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卫生机构519家,其中医院77家,卫生院28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6家,卫生监督机构6家,妇幼保健机构7家,采供血机构1家,个体诊所259家。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3101人,其中医院和卫生院11046人,执业医师4528人,执业助理医师442人,注册护士5172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93人,卫生监督机构105人,妇幼保健机构156人,采供血机构32人,个体诊所623人。全市卫生机构床位10691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9916张,妇幼保健机构220张。全市乡镇卫生院28家,床位1149张,卫生技术人员1637人。全市乡村医生1662人。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东营港八大业主码头全面展开,防潮堤开工建设;德大铁路,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路基、桥涵全部开工,全线头号控制性工程--黄河特大桥建设进展顺利;胜利机场4D级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新航站楼投入使用。市区供水综合生产能力64.5万立方米/日,年供水总量9810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25349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0595吨;集中供热能力(热水)2828兆瓦,集中供热面积272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320公顷。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环境监测站6个,其中二级站1个,三级站5个。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8个,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投资额4亿元。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5%,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十一五”减排指标得到国家确认,化学需氧量累计削减20.6%,二氧化硫累计削减40.4%。

生产安全事故全面下降。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49起、死亡183人、受伤608人、直接经济损失415.67万元,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24.5%、5.2%、18.7%和30%,四项控制指标连续十一年全面下降,并连续十一年杜绝了重特大事故发生。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小幅增长。年末户籍人口185.96万人,其中,男性93.51万人、女性92.45万人。计划生育率98.03%,人口出生率8.42‰,死亡率4.99‰,自然增长率3.43‰,晚婚率66.23%,出生人口性别比109.5。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30930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43元,增长14.9%。在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22693元,增长15.2%;转移性收入5382元,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532元,增长18.9%。其中,食品类支出5109元,增长22.1%。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29.1%。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36.6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达到10025元,增长1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4.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3732元,增长41.5%;家庭经营纯收入5430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829元,增长16.9%,其中食品类支出2050元,增长18.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5.2%。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6.33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