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全市全社会用电总量133.71亿千瓦小时。其中,第一产业用电2.50亿千瓦小时,占全部用电量1.87%;第二产业用电111.76亿千瓦小时,占全部用电量83.58%,其中工业用电108.76亿千瓦小时;第三产业用电8.73亿千瓦小时,占全部用电量6.5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0.72亿千瓦小时,占全部用电量8.02%。 六、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3%。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3.7亿元,增长16.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7.4亿元,增长18.96%。 七、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931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进口额64455万美元,增长41.5%;出口额28743万美元,增长5.1%。 全年出口焦炭391682吨,增长9.7%,出口金额19091万美元,增长23.5%;出口镁及其制品101吨,下降60.9%,出口金额30万美元,下降56.2%;出口钢材1466吨,增长25.6%,出口金额226万美元,增长45.8%,出口机电产品3065万美元,增长23.1%;出口高新技术产品468万美元,增长81.3%。 全年进口铁矿砂318.3万吨,比上年增长11.7%,进口金额53893万美元,增长53.1%;进口机电产品710万美元,下降66.0%。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年末全市公路线路里程16260.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2.668公里,比上年末增加8.5公里。 年末全市旅客运输量1865万人,比上年增长0.5%。旅客运输周转量13.42亿人公里,增长0.2%。货物运输量5632万吨,比上年增长10.8%。货物运输周转量114.45亿吨公里,增长6.5%。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23.85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2.7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2.18%,其中私人汽车19.54万辆,增长15.82%。本年新注册汽车3.66万辆,比上年增长12.59%。年末轿车保有量11.23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2.66%,其中私人轿车9.8万辆,增长24.88%。 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6.04亿元,增长16.9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87亿元,下降18.01%;电信业务总量24.17亿元,增长20.99%。新增移动电话用户31.6万户,年末达到260.1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69.3部/百人。全市宽带接入用户32.67万户,增长17.98%。 全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43365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969.22万人次,分别增长20.08%和48.59%;旅游外汇收入1414.38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75.74亿元,旅游总收入76.68亿元,分别增长19.17%、48.39%和47.89%。 九、金融 全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9.5亿元,同比增长8.3%。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58.4亿元,比年初增加219.1亿元,增长16.1%。各项贷款余额521.5亿元,比年初增加112亿元,增长21.5%。年末全市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村镇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68.3亿元,比年初增加19.8亿元,增长29%。 全年全市保费收入27.2亿元。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8.2亿元;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7.8亿元;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5088万元%;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6022万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各类教育机构在校学生218595人。其中:高中生(包括职业高中)43754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21982人。 全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922件,专利申请的数量、质量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全年共争取国家、省级星火、农业攻关项目14项;推荐山西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4项;争取到省级工业科技计划项目6项。全年有4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并全部进行了登记,其中国际先进1项,国内领先3项。 全年建立科技示范县2个,建立示范乡镇15个,示范村30个。认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5家,到2011年底,认定为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的共有44家;全市创办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共45家。 全年全市3个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03.6亿元,增长42%;税收收入66亿元,增长17.9%。 年末全市共有市、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和计量检定技术机构16个,国家检测中心8个,省授权行业建立的检验所(站)3个。全年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22696台件。 全市有气象台站14个。全市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3个。全市有天气预报服务Intel网站13个,卫星云图接收站4个。 全市有专业综合地震台站1个,省级地震前兆台网中心1个,数字测定台网3个。全年M1.0-M1.9级地震4次,M2.0-M2.9级地震2次,最大震级2.0级,没有3级以上地震发生。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群众艺术馆14个,文化馆14个。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13座。年末有线电视用户28万户。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709个,其中妇幼保健院(所、站)14个。全市卫生机构(含诊所)共有床位1.09万张。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33万人。 全市有体育场7个,体育馆1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2011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375.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4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4.1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13‰;死亡人口2.09万人,死亡率为5.58‰;自然增长率为5.5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95。 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28元,比上年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259元,增长13.7%。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43元,增长21.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67元,增长73.37%。城镇占调查总户数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323.5元,增长19.77%;农村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1418.5元,增长12.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30.8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8.7%。 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4万人、8.6万人、78万人、16.6万人、18.2万人和7.6万人,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34万人和14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均达到100%以上,基金总收入达到18.4亿元。 全年全市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0.9万人,发放城市低保资金3.06亿元,比上年增加1.09亿元;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0.69万人,比上年增加1.08万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亿元,比上年增加1.44亿元。 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床位数320张,收养380多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1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7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5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3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