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市机动车拥有量59.3万辆,比上年增长11.4%。其中新注册7.9万户,比上年下降9.6%;私人汽车40万辆,私人汽车中轿车拥有量18.5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7.3%和23.3%。 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228552.6万元,同比增长11.9%。其中,邮政业务收入9432.6万元,增长16.7%;电信业务收入219120万元,增长11.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5.0万户,增长2.2%;移动电话用户299.4万户,增长1.1%;宽带用户达到10.4万户,增长12.9%。 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30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4A级旅游景区7个,各类旅行社116家,全市旅游直接从业者达3万人。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06.3万人次,同比增长13.8%。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5.0亿元,同比增长37.2%;人均消费达1877元,同比增长20.9%。 十、金融和保险业 全市共有银行法人机构21家,银行机构主体33家,银行营业网点近540个,从业人员8642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21.5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单位存款余额1188.9亿元,同比增长83.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80.7亿元,同比增长33.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61.3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02.5亿元,同比增长37.2%;中长期贷款余额1055.8亿元,同比增长16.9%;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98.6亿元,同比增长30.2%。 全市保险主体22家,各级保险机构177家。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70777.2万元,同比增长19.3%。其中财产险收入231246.9万元,同比增长17.5%;寿险收入121518.3万元,同比增长22.6%;健康险收入9626.6万元,同比下降26.2%;人身意外伤害险收入8384.5万元,同比增长17.6%。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06578.3万元,同比增长23.9%。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89924.5万元,同比增长22.9%;寿险给付支出13337.9万元,同比增长12.1%;健康险赔付1699.6万元,同比增长1.4%;人身意外伤害险赔款支出1616.4万元,同比下降9.8%。全市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比重)1.15%,比上年下降0.05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1878元,比上年增加212元。 十一、教育、科技 全市有普通高校2所,全年招收学生1203人,在校学生3859人。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10734人;普通高中21所,在校学生33697人;普通初中43所,在校学生54949人;职业高中8所,在校学生9614人;普通小学117所,在校学生106216人;幼儿园182所,在校学生57211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193人。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共有在校生27.6万人。 全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3项,全年提交专利申请308件,其中,授权专利229件,同比增长4.4%和-12.6%,技术合同认定登记452项,成交金额27946.8万元。全年批准认定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自治区级民营科技企业3家,自治区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家。 十二、文化、卫生 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其中有乌兰牧骑7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8个。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1%和94.5%。有线电视用户数达17.3万户,比上年增加6.7万户,同比增长63.2%。 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包括个体诊所和村卫生所)265个。其中医院53个,农村牧区卫生院105个,疾病预防中心9个,妇幼卫生机构9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7191张。其中医院有床位5589张,乡镇卫生院有床位1377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2513人,其中执业医师5005人,助理医师1026人,注册护士3799人。 十三、城市建设 全市继续加大城市建设投资力度,实施了一批城区道路、供水排水管网、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工程。年内全市新增道路面积674.2万平方米,供热面积5795万平方米,全年市政基础设施投资275.2亿元。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3.3%,燃气普及率达76.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3.6%。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2.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5.7平方米,人均道路为33.9平方米。全市公路总里程176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58公里。全市公路网密度为20.4公里/百平方公里。 十四、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共完成绿化造林157.0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3%。全市有自然保护区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7个,总面积达894.1千公顷。 十五、人口、就业 人口:年末户籍人口154.2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9万人,比重为31.7%。在户籍人口中,外省及省内净迁入人口9172人,出生人口1.9万人,死亡人口0.6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6‰,死亡率为4.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6‰。常住人口达199.93万人,出生人口2.3万人,死亡人口0.97万人,出生率为11.6‰,死亡率为4.9‰,自然增长率为6.7‰。 就业:全市新增就业34823人,比上年增加5817人。年末全市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9423人,比上年减少152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1%,与去年持平。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20.1万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17.4亿元,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9893元,同比增长13.2%。 十六、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283元,同比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达到31441元,同比增长15.6%。其中工薪收入21766元,同比增长14.6%;经营性收入4426元,同比增长18.0%;转移性收入2839元,同比增长14.6%;财产性收入2410元,同比增长22.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5977元,同比增长15.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0047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工资性收入3470元,同比增长3.6%;家庭经营收入4793元,同比增长6.4%;转移性收入1119元,同比增长98.7%;财产性收入665元,同比增长96.2%。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613元,同比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城镇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54辆,较上年增加6辆;农牧民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21辆,与上年持平。 社会保障:全市共有25.7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47.7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5.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8.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5.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54.1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90.6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2.6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为5.4万人。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有所提高。年内“城镇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农牧民”月平均养老金分别提高到1800元、550元和230元;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52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15元。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45家,床位2907张,收养各类人员237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