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平稳增长。年末全市家庭总户数171.58万户,户籍总人口507.12万人,其中女性248.52万人。全市暂住人口55.57万人。当年新出生人口4.94万人,人口出生率9.8‰;死亡人口3.46万人,人口死亡率6.9‰;人口自然增长率2.9‰。 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9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046元,分别增长16.5%和18.5%,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10.8%和12.7%。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8845元,增长12.6%。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4平方米,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53.9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36.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88.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年末全市各类福利收养性单位252家,收养性床位2.28万张,累计收养1.45万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2.15万人,累计发放金额5221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9.65万人,累计发放金额16084万元。农村五保供养2.53万人,五保集中供养率65%。 十二、安全生产和民主法制 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安全事故持续保持“双下降”。全年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362起,事故死亡394人,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16人,比上年下降23.8%。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全市食品检测合格率97.3%,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增强。全面推行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全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98.7%,比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加强“平安泰州”、“法治泰州”建设。全市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0.81件,比上年下降13.4%;公众安全感民意测评得分95.2分,比上年提高0.4分。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68%,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59%,分别比上年提高17.6和20.6个百分点。 十三、资源与环境 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大力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210个,环境污染治理本年投资总额39.31亿元。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削减2.2%,二氧化硫削减1.94%,氨氮削减1.94%,氮氧化物削减1.97%。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单位GDP能耗下降3.5%,单位GDP水耗下降17.2%。年末全市自然保护区3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74公顷,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143平方公里。 环境综合质量持续改善。深入开展园林绿化工作,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6854公顷,绿化覆盖率40.4%。市区年平均气温15.7℃,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日照时数2093小时,环境空气达标(API<100)天数324天。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17.3%,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比例70.2%,地表水劣于Ⅴ类水质的比例1.8%,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3)高效农业“5218提升工程”:“5”即“五横”,指沿江线、古高公路线、沈马公路线、高兴东公路线和332省道等5条高效农业产业带。“2”即“两纵”,指靖盐线特色畜禽产业带和泰高路、兴泰路高效园艺产业带。“1”即“一个板块”,指以市农业开发区、海陵区、高港区、姜堰河横村及相邻地区为重点,以园区农业为主要载体的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试验区、示范区、先导区。“8”即“八大产业链”,指优质稻米、专用麦、蔬菜种植加工、畜禽养殖加工、特色渔业、银杏、花卉苗木和旅游休闲农业等8大产业链。 (4)全面小康“十百千提升工程”:在全面小康“十百千工程”(全称“十强争先、百村示范、千村小康”工程,即2006年全市首先抓100个左右的全面小康示范村,年底组织考核验收并评选10强村,以后每年推进一批,2010年全市已有1000个村达到全面小康标准)的基础上,从2011年起,用五年时间,再建500个左右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 (5)125工程:在推进靖江新桥、泰兴黄桥、姜堰溱潼和兴化戴南等4个小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再重点打造靖江新港、泰兴虹桥、姜堰白米、兴化安丰4个小城市,同时继续加大海陵九龙、高港永安洲2个镇农民集中居住新型社区建设力度,形成“4+6”的工作格局;着力推进22个重点镇发展;扶持发展50个重点村。通过小城市、重点镇、重点村三个层面梯次推进,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6)三大支柱产业:指化工产业、医药产业和机械、电子、船舶产业。 (7)六大新兴产业:是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和生物技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等六大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