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3-04 菏泽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突出抓好“三农”问题,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发展外向经济,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和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9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1亿元,比上年减少1.5%;第二产业增加值103.6亿元,增长31.7%;第三产业增加值70.4亿元,增长14.0%。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5.8%上升到60.0%,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农业

2003年,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我市农业逐步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由于秋季遭到严重的洪涝灾害,粮食总产下降,棉花、油料及蔬菜生产均受到很大影响。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4.8亿元,可比下降2.3%。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造林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造林5.77万公顷,年末实有农田林网化面积70.12万公顷,年末木材蓄积量1446.07万立方米,比年初增长8.0%。

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肉、禽、蛋产品产量增加。主要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情况如下:

渔业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减少。2003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2.0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1%;全年水产品生产总量8.95万吨,减少4.0%。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机械化程度稳步提高。年末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达923.91万千瓦,增长4.5%,其中:农产品加工机械总动力61.15万千瓦,排灌机械总动力173.58万千瓦。年末拥有农用拖拉机10.67万台,农用运输车44.6万辆。年末耕地总资源69.07万公顷,其中:机耕地面积59.58万公顷,机电灌溉面积45.42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15.58亿千瓦时,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40.58万吨,地膜覆盖面积17.45万公顷。

二、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全市工业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争引项目和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产品竞争力,生产持续快速增长,效益显着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2003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1.28亿元,同比增长34.91%;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70.93亿元,比上年增长36.59%;实现利税12.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71%;亏损企业亏损额5281万元,比上年减少3.49%;几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0.2%;资产负债率65.1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65次;全员劳动生产率33007元/人,增长20.94%;产品销售率97.2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7.78%。工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重大突破,投资结构得到优化。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0亿元,比上年增长83.0%。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148.1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07.94亿元,更新改造18.16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8.28亿元。在50万元以上项目中,第一产业投资6.3亿元,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1.4亿元;第二产业投资76.3亿元,其中工业投资68.5亿元;第三产业投资65.6亿元。国有及其他投资完成73.74亿元,增长74.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0.6个百分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进展迅速,总投资35亿元的菏泽电厂三期、16.5亿元的菏兰高速公路、31亿元的龙固矿井、11.9亿元的郭屯矿井等一批大型项目都已经开工建设。

四、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增长,条件不断改善。2003年全市完成公路旅客运输量2447万人,比上年增长19.6%;旅客运输周转量255759万人公里,增长22.6%;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1931万吨,增长20.9%;货物运输周转量170398万吨公里,增长26.5%。截止年末,我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已达5679.3公里,其中:省级及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138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04.5公里;“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2003年新建通车1549.5公里,年末达4137.2公里。

邮电通信事业持续增长。2003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局用固定交换机容量149.65万门,比上年增长2.93%;年末固定话机总数达119.27万部,比上年增长15.66%;移动话机总数达55.2万户,增长36.3%;上网用户达到4.5万户。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网络服务得到不断拓展。

五、内外经贸、市场物价

消费需求稳健增长,市场繁荣活跃。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消费品市场中县区以下实现零售额67.1亿元,增长13.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1.76亿元,增长15.8%;餐饮业零售额24.17亿元,增长8.2%。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零售额30.48亿元,增长22.5%;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91.01亿元,增长13.4%。

对外经贸迅速扩大,外商投资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31210万美元,其中出口商品总值292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7.5%。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72个,合同外资金额2223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0%;客商实际投资12898万美元,增长182.2%。

价格总水平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为100.8%,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4.6%。

六、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保持稳步增长,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5.97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增值税完成1.84亿元,增长18.0%;营业税完成1.99亿元,增长26.85%;农业税完成4.57元,减少1.25%。全年财政支出3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8%,其中支援农业生产支出1.57亿元,教育事业费支出7.52亿元,行政管理费支出5.13亿元,文体、广播、卫生事业费支出3.37亿元,财政调控能力得到增强。

金融形势发展平稳,信贷规模扩大。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6.74亿元,比年初增加54亿元,增长19.8%;在各项存款余额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45.87亿元,比年初增加29.08亿元,增长13.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2.63亿元,比年初增加51.37亿元,增长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