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禹城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3-03 德州市禹城市统计局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二次全体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宵衣旰食,殚精竭虑,牢牢把握招商引资、发展民营两大“天字号”工程,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克服“非典”、雹涝等灾害影响,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量有所突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据初步核算,全市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4.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5亿元,增长8.7%;第二产业增加值27.59亿元,增长26.7%;第三产业增加值14.98亿元,增长20.5%。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21.63:50.79:29.58。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808元,比去年增加219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6%。

民营经济总量快速膨胀。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增加群众收入,扩张经济总量的主要措施,广泛发动,倾斜政策,培植特色,民营经济形成了铺天盖地发展之势。年末,全市民营经济总户数达14685户,吸纳从业人员10.79万人,注册资金26.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1%、123.4%和241.2%。民营经济上交税金1.53亿元,同比增长31.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4.8%。私营经济户数1589户,从业人员60501人,注册资金20305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9.2%、228.7%和315.7%。私营企业上交税金8129.4万元,同比增长183.6%。

二、工业

牢牢树立工业立市意识,继续坚持大上工业、上大工业发展战略,大抓投入扩群体,实实在在上项目,工业经济总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稳步提升,工业企业生产总量扩张,规模膨胀,效益提高,运行质量显着提高。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效益显着。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4家,较年初增加32家,群体优势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50.94亿元,工业销售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50.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3%、33.6%。累计完成增加值16.98亿元,同比增长25.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9.41万元,完成利税5.82亿元、利润总额3.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5%、40.1%和40.5%。全市工业用电量56995万千瓦时,增长26.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加。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中,除个别产品(如自来水)产量有所下降外,其他产品产量均比上年度有所增加。其中:小麦粉23.9万吨,增长29.2%;配混合饲料354069吨,增长18.3%;食用植物油12710吨,增长4.7%;饮料酒1596吨,增长25.8%;纱6870吨,增长16.4%;布2060万米,增长22.9%;人造板191461立方米,增长27.4%;机制纸9900吨,增长2.7%;农用化肥(折纯量)112979吨,增长24.0%;水泥41万吨,增长4.9%;发电量14631万千瓦时,增长45.7%;供电量65520万千瓦小时,增长18.8%。

产销衔接较好。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77%。同比增长3.4%。产成品存货1.84亿元,应收帐款净额1.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12.3%。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08%,比去年增高0.9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8.75%;流动资产周转次数3.2次,同比增长2.7%;全员劳动生产率47668元/人,同比增长11.4%。

三、农业

继续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化农业,农业综合效益逐步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0.60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农业总产值12.23亿元,林业总产值0.18亿元,牧业总产值7.78亿元,渔业总产值0.42亿元。农林牧渔产值比例为59.4:0.9:37.7:2.0。

农业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9840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0961公顷,粮食总产量38.09万吨,比去年增长7.8%。单产417公斤/亩,增加4.5%。棉花播种面积9167公顷,总产11154吨,单产1217公斤/公顷。蔬菜瓜类面积分别达到13230公顷、4950公顷,总产量分别为494048吨、275976吨。全市水果总产量达21790吨。

畜牧业生产发展加快,增长趋势显着。受市场利好和粮食丰产丰收等因素的影响,广大畜禽养殖户积极性空前高涨,畜牧业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为实现粮食转化、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全年新增奶牛近2000头,肉牛、肉鸡、生猪存(出)栏大幅增长。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5.97万千瓦,同比增长4.7%。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7.77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4148(混合)台,增长3.8%。农用汽车1081辆。农村用电量5460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70152吨;塑料薄膜使用量1157吨。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3246公顷。配套机电井8196眼,增长11.4%;有效灌溉面积46.93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38.52千公顷。至年末,全市通电话的农户数6.8万户,自来水受益村数472个,全部实现村村通汽车、通电话。

林业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大搞植树造林,做大林木产业。全年新植树木2800万株,造林面积2901公顷,林木覆盖率达16.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各级进一步强化投入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建设资金,优化资金投向,提高投资效益,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亿元,同比增长50%。全年实施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以上的项目126个。

五、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运力提高;“村村通公路”工程的实施使农村交通状况大为改观。至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里程达322.5公里,全部晴雨通车。其中:桥涵齐全里程302.7公里,标志齐全里程115.7公里,标线齐全里程302.7公里,可绿化里程285.7公里,其中已绿化261.1公里,占91.4%。全市全年共修建乡村道路102条,里程657公里,累计达788.3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551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20217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107.2万人,公路旅客周转量9488万公里。铁路客运量18万人,铁路货运量49万吨。

邮电通信业发展势头强劲,增长迅速。至年末,全市邮电局(所)数达26处,邮政业务总量达1435万元。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数达9.1万户,电信业务总量达4100万元。移动电话用户数达4.5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2500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