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德城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打造区域商贸名城”奋斗目标,千方百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大为改观,民生状况日益改善。 一、综合 经济实现回升向好。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52.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呈逐季回升态势,由一季度的9.4%、上半年的12.2%、前三季度的13.1%上升至全年的13.2%,增速比全市高0.5个百分点,经济回暖趋势明显。人均生产总值(GDP)达到4022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5891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814元,增长13.6%。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3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1.59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7.01亿元,增长12.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5:52.47:44.88调整为2.26:47.09:50.65,产业结构更加符合我区实际。 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5.77个百分点,达到50.65%,比重首次突破50%,服务业增加值拉动经济增长6.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9%。 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99.7%,价格水平比上年略有下降。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全年分别上涨1.6%、3.1%和1.1%;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居住类分别下降3.2%、0.1%、0.9%和1.1%。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1%,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9%。 民营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区民营经济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36万户、4.91万人、72.57亿元和405.69亿元,分别增长27.9%、29.5%、9.1%和19.8%。民营经济上缴税金7.2亿元,增长42.4%,占境内财政总收入的59.5%,占税收总额的43.5%。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区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农业政策,不断增加对农投入,大力发展品质农业,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73825万元,增长3.6%。其中,农业产值38834万元;林业产值701万元;牧业产值25990万元;渔业产值1049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251万元。 主要农牧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全区培植畜牧、蔬菜、果品、花卉四大支柱产业日益壮大。粮食生产再获全面丰收,农产品质量继续优化,规模养殖小区不断扩大,畜牧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区新增绿化面积13.54公倾,城乡绿化覆盖率达到35%;植树造林面积25公顷,植树49万株,幼林抚育25公顷,当年育苗60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4480.2公顷,增长2%,森林覆盖率达到28.9%。 水产养殖业稳定发展。全区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319公顷;淡水渔类产量1520吨。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全区年末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15.11万千瓦,增长6%。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69万千瓦,增长3.1%。农用拖拉机2907台,联合收割机235台。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用电量2441万千瓦时,化肥施用(实物量)2.16万吨,塑料薄膜使用量285吨。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全年配套机电井达到1714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42千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2.3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达到8.03千公顷。农村生活设施不断完备,全区已实现村村通电、通公路、通汽车、通电话、通自来水。实施“太阳能屋顶”工程,为5000多户农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全区顺利完成村庄合并和农村社区选举,原有131个行政村合并为51个农村社区。严格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兑现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1004万元,补贴标准达到每亩83.97元。积极开展“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为9828户农民审核了购买资料,补贴资金442万元。筹集资金900万元,实施二屯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修筑渠路各69公里,打机井187眼,促进了农业高产高效。推进了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和体育健身设施建设。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161家,比上年末增加5家,资产合计达到129.7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36.72亿元,增长15.5%,工业增加值增长15.8%。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60.24亿元,增长19.4%。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产销率达到98.88%。工业用电逐步回升。全区工业用电量21.42亿千瓦时,增长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9.29亿千瓦时,增长6.8%,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先行指标,工业用电量的变化情况也佐证了工业经济呈现出平稳回升的发展趋势。 经济效益持续转暖。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7.75亿元,增长14.9%;实现利税21.5亿元,增长19.5%,实现利润11.46亿元,增长15.9%。骨干企业培植取得成效。全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38家,比同期增加5家,其中过5000万元的124家,增加23家;实现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76家,增加11家,其中,实交税金过千万的企业有9家。 建筑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全区资质以内建筑企业48家,比上年新增2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82亿元,实现利润3181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步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08亿元,增长27.1%。其中,城镇投资完成61.16亿元,增长34.6%;农村投资完成3.92亿元,增长19.6%。建设资金充足,到位资金71.38亿元,增长26.7%。其中,自筹资金54.14亿元,增长36.6%,占到位资金的75.85%。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0.97:48.10:50.93调整为0.92:36.69:62.39,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1.46个百分点。服务业完成投资40.6亿元,增长51.9%,分别比一、二产业投资增速快34.4个和46.5个百分点。 房地产供需状况良好。全区房地产开发房屋施工面积148.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4万平方米,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7亿元,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0.7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45.7万平方米,增长39.8%,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1.48亿元,增长61.9%,其中住宅销售额10.12亿元,增长61.7%,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需求稳步扩大。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27亿元,增长19.4%。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6.22亿元,增长19.4%,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89.4%;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76亿元,增长19.6%,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9.1%。市场规模化程度大幅提高,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数达到113家,比上年增加68家,增长151.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4亿元,增长18.9%,成为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