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德城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对外经贸 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增长。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1313万美元,增长43.6%。其中,进口1412万美元,同比下降14.7%;出口19901万美元,同比增长50.9%,其中工贸企业出口12818万美元,增长9.0%。全区外派劳务人员650人。实际使用外资3255万美元,增长158.0%。 七、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区继续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骨干企业快速膨胀,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区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9家企业被列入全省成长型民营企业,克代尔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区民营经济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达到2.59万户、20.21万人、68.31亿元,分别增长21.6%、21.0%和57.9%;民营经济营业收入399.18亿元,增长21.5%;上缴税金6.33亿元,增长45.2%。 八、财政、金融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区境内财政总收入13.13亿元,增长21.8%。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57亿元,增长22.9%。其中,税收收入4.21亿元,增长28.1%。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证,全区财政支出6.51亿元,增长18.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2亿元,增长10.1%;教育支出1.22亿元,增长32.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0.99亿元,增长43.2%;城乡社区事物支出0.80亿元,增长7.9%。全区国税收入9.37亿元,增长30.5%;地税收入7.63亿元,增长29.1%。 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全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5.12亿元,比年初增加50.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2.67亿元,比年初增加43.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3%。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2.98亿元,比年初增加22.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 九、科技、教育、卫生、文体 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全区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科技事业全面发展,建立全市首家“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天衢工业园被命名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和“省级知识产权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7家;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1项,获奖8项,专利申请量469项,增长11.9%,专利授权量298项,增长63.7%。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5%。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区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居全市前列。积极探索以生存、继承、发展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成为鲁西北地区首个省级教育工作示范区。全区拥有普通中等学校10处,在校生12394人,专任教师933人;职业中学2处,在校生3132人,专任教师142人;小学38处,在校生32735人,专任教师1408人。全区初等教育普及程度显着提高,小学、中学入学率和毕业率均达到100%。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区继续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立起“一刻钟社区卫生服务圈”,为50%的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广大群众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全面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90家,其中:医院2家,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各1家,拥有医疗床位716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54人,其中医生1056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全区继续深入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改造全民健身广场,精心组织社区、民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深入农村和城区民工聚集场所放映电影千余场次,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进一步繁荣活跃了城乡群众文体活动。竞技体育再创佳绩,获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冠军;在亚洲男子举重锦标赛上获2枚金牌。被授予中国京剧城、中国围棋城、省级文明城。 十、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5.16元,增长17.4%;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535.85元,增长11.0%。其中,食品支出3194.59元,增长16.7%;衣着支出1239.57元,增长5.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613.59元,增长4.1%;交通和通讯支出1109.74元,增长5.4%;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580.17元,增长6.7%;居住支出990.20元,增长34.5%;医疗保健支出527.55元,增长9.4%;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支出280.44元,下降17.1%。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66平方米。 农村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46.44元,比上年增加699.74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36.72元,增长17.7%。其中,食品支出932.35元,增长24.9%;衣着支出174.32元,增长16.4%;居住支出417.71元,增长9.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50.48元,增长17.5%;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425.13元,增长19.6%;医疗保健消费支出75.56元,增长18.2%;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35.97元,增长25.3%;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支出25.20元,增长23.8%。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2.94平方米。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721人,安置下岗失业职工2582人,完成各类就业培训1796人次;全年输出劳务人员5073人,其中向市外输出劳务人员179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97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32%。全区在岗职工58163人(不包括乡办和村办企业),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26858万元,平均工资21816元,比上年人均增加2878元,增长15.2%。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997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缴额4887万元,享受养老保险的企业离退休人员8574人,为企业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9618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区失业保险人数参保人数9039人,享受失业保险人数473人,发放失业金334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992人,收缴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救助金2693万元,支付医疗保险费2666万元。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4059人,其中,城市11141人,农村2918人,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五保供养工作顺利推进。全区共有五保对象190人,其中集中供养162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5.3%。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孤寡老人配发一键式“爱心通”,社会救助体系的日益完善有力保障了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正常生活。积极支援汶川地震灾区,累计捐赠款物431.5万元,接收灾区学生14人。 十一、人口 人口保持低速平稳增长。全区辖区年末总人口为37.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3万人,非农业人口30.71万人;在总人口中女性为18.51万人;全年共迁入人口4972人,迁出人口7440人。全年出生人口3316人,人口出生率为8.80‰;死亡人口1423人,人口死亡率为3.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