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禹城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咬定工业发展三年规划目标,深入实施两大“天字号”工程,努力实践“一二三四五六七”工作思路,大力弘扬“宵衣旰食、殚精竭虑”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量攀升,结构进一步优化。据初步核算,全市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0.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2亿元,增长8.6%;第二产业增加值42.56亿元,增长29%;其中工业36.62亿元,增长31.7%;第三产业增加值23.63亿元,增长27.5%。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为17.4:53.1:2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攀新高,达15773元,比去年增加266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4.4%。 民营经济稳步增长。以增量提质为重点,以激活民力为手段,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民营经济持续升温。年末,全市民营经济总户数达17473户,吸纳从业人员7.31万人,注册资金18.09亿元,营业收入230.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9.9%和10.5%。民营经济,同比增长24.6%。民营经济上交税金1.82亿元,同比增长12.9%,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72.8%。私营经济户数达1803户,从业人员3.61万人,注册资金14.60亿元,营业收入130.89亿元,上交税金1.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7.4%、10.2%、23.5%和27.1%。 二、工业 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在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高科技、名品牌上实现新突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扩张,规模膨胀,效益提高,运行质量明显改善。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效益显着。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62家,较年初增加18家,群体优势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101.72亿元,比上年增长53.0%。累计完成增加值30.91亿元,同比增长41.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3.97亿元,实现利税12.92亿元,利润总额7.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7%、29.5%和51.9%。全市工业用电量79407万千瓦时,增长13.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加。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中,除个别产品产量有所下降外,其他产品产量均比上年度有所增加。其中:食用植物油13350吨,增长4.3%;纱7190吨,增长10.6%;布2345万米,增长9.1%;人造板74.86万立方米,增长20.0%;农用化肥(折纯量)27.33万吨,增长10.6%;合成氨17.92万吨,增长6.5%;水泥53.82万吨,增长28.7%;发电量17560万千瓦时,增长9.3%。 产销衔接较好。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57%。产成品存货1.51亿元,同比增加9.5%。应收帐款净额1.06亿元,同比减少18.6%。全员劳动生产率104332元/人,同比增长10.8%。 三、农业 认真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坚持不懈强化“三农”工作,狠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夯实小康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7.18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农业总产值15.07亿元,林业总产值1.09亿元,牧业总产值10.26亿元,渔业总产值0.76亿元。农林牧渔产值结构为55.4:4.0:37.7:2.8。 粮食总产量大幅提升。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0844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92690公顷,粮食总产量67.09万吨,比去年增长40.3%。单产483公斤/亩,增加5.2%。棉花播种面积2868公顷,总产4146吨。蔬菜瓜类面积分别达到3637公顷、1323公顷,总产量分别为18.53万吨、6.69万吨。全市水果总产量达9164吨。 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以创建“双十”示范小区为动力,以基地小区为载体,着力培育奶牛、生猪、肉牛、肉鸡、肉羊、蛋鸭六大生产基地。全市畜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实现粮食转化、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6.04万千瓦,同比增长0.1%。其中,农产品加工机械3.82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4288(混合)台,农用汽车1081辆。农村用电量6772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6.53万吨;塑料薄膜使用量1877吨。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3046公顷。配套机电井9368眼,增长6.8%;有效灌溉面积45.01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38.32千公顷。至年末,全市通电话的农户数7.2万户,自来水受益村数119个,村村通汽车、通电话。 大搞植树造林,林业生产实现突破。实施林业增收工程,重点抓好青银高速绿色通道、农田林网、河道公路绿化、经济特色林建设。全年新植树木1000万株,造林面积1443公顷,林木覆盖率达25.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各级进一步强化投入意识,加大投资力度,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建设资金,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亿元,同比增长28%。全年实施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43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70个),累计完成投资44.5亿元,同比增长37.9%。 五、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村村通公路”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至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里程达322.5公里,全部晴雨通车。其中:桥涵齐全里程302.7公里,标志齐全里程121.3公里,标线齐全里程322.5公里,可绿化里程285.9公里,其中已绿化261.1公里,占91.4%。全市全年共修建乡村道路462公里,累计达1976公里,农村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226.5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10706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113.5万人,公路旅客周转量9650万人公里。铁路客运量20万人,铁路货运量50万吨。 邮电通信业发展势头强劲,增长迅速。至年末,全市邮电局(所)数达25处,邮政业务总量达1404万元。本地固定电话用户数达11.0万户,电信业务总量达5100万元。移动电话用户数达8.0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5000户。 六国内贸易与对外经贸合作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市场建设,发展现代物流。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流通规范有序。年底竣工的东方购物商城成为鲁西北营业面积最大的县级商场。禹城商城边建设、边招商,累计入住商户达2500户。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25亿元,同比增长15.6%。人均消费品零售额4971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