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2)

2012-03-02 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统计

七、财政、金融、保险

年末全市财政收入160484万元,比上年增长30.8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9909万元,增长34.78%,其中:税收收入100136万元,增长37.37%;非税收入9773万元,增长13.02%。全年财政支出264794万元,比上年增长36.8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13794万元,同比增长40.67%。其中,涉及民生方面的教育支出47809万元,增长31.81%,医疗卫生支出14239万元,同比增长70.7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9096万元,下降10.85%;住房保障支出19749万元,增长213.97%。

(图7)2006-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67177万元,比年初增长20.37%,其中,居民储蓄1321591万元,增长20.8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19410万元,增长30.8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54066万元,增长46.34%,中长期贷款余额629885万元,增长19.53%,个人消费贷款169837万元,增长46.71%。

保险费总收入131237.53万元,其中:财产保险收入5745.65万元;机动车保险收入29244.11万元;货物运输保险收入197.02万元;农业保险收入25136.64万元;人身险收入70914.11万元(2011年1-10末数据)。

八、援疆工作

作为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试点市,按照“以民生项目为主、中小项目为主、公益性项目为主”的要求,从“安居富民”、“百万城乡居民饮用水”、“双语”育才、“健康普惠”、“农牧民增收”、“关爱温暖”、“城乡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等七大民生工程入手,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确定并启动了一大批条件成熟、群众迫切需求的重点项目,2011年,已启动并实施对口支援阿克苏市项目13个,总投资44419万元,杭州援建资金16612万元,除2个跨年度援建项目外,其他11个援建项目已全部完工,实现了“2011年项目投资计划提前完成”的目标。杭州大道、农业高效节水、栏杆双语幼儿园、医疗设备援赠、老年社会福利院、城市总规修编、新建社区阵地、农村饮用水入户、富民安居、库木巴什乡卫生院及4个乡镇卫生等一系列援建项目逐步建成投入使用。

九、交通、运输、邮电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597公里,全年货运量2572.42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243576万吨公里;公路客运周转量164398.1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0%。汽车保有量74747辆,其中:载客汽车47483辆、载货汽车21709辆,私人汽车保有量45140辆。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52869.83万元,比上年增长3.50%,其中,邮政业务收入4926.06万元,增长17.30%;电信业务收入47943.77万元,增长2.2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12.93万户,比上年末减少0.14万户,下降1.0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1.71万户,增长2.99%。电话普及率110.12部/百人,比上年下降0.20%。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26.06部/百人,下降3.23%;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4.06部/百人,增长0.77%。

十、科技和教育

科技进步明显提高,全年筹集科技经费6750万元,同比增长15.88%;其中,政府资金1965万元,企业资金4785万元。科技经费支出6750万元,其中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610万元,固定资产构建费2350万元。实施自治区科技项目5项,地区科技项目5项,实施市级科技项目52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先进集体;地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第一名;自治区防震减灾工作综合第三名。被批准为“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授牌。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整体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全市普通中学31所,其中:高级中学3所,初级中学28所,小学46所,学前教育41所,其中:双语幼儿园27所。招生人数27737人,高级中学升学率81.8%,初级中学升学率51.6%。小学升学率100%。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发展,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10.6万册。全年对文化市场清理检查2692次,查处非法音像制品27490个;查处非法出版物63183个。体育场(馆)148个,各级体育事业经费总额415万元。举办市(县)以上运动会4次,参加县以上运动会人员数1580人次。举办乡镇运动会32次,参加运动员13000人次。乡村文化站建设和三级文化阵地网络建设不断完善。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85个,其中:乡级卫生院9个,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305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44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49.62万人(不含暂住人口,含未落户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1.07万人,增长2.20%。其中:城市人口27.03万人,增长2.04%;农村人口22.59万人,增长2.40%。男性人口25.24万人,占50.87%;女性人口24.38万人,占49.13%。城市化率54.47%,下降0.08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16.45‰,提高0.05个百分点;死亡率4.69‰,提高0.12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1.76‰,下降0.07个百分点。

(表3)2011年末常住人口数及其构成

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城镇再就业12000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26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1元,增长1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08.83元,比上年增加1255.08元,增长17.3%。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4805元,比上年增长20.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1.29%。

(图8)2006-201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巩固。年末全市劳动保障参保人数不断增长,其中:参加失业保险12507人,比上年增长1.82%。基本养老保险30958人,增长7.82%。参加医疗保险22676人,增长2.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覆盖全市四乡两镇一场,参保人数14.47万人,参合率98.97%;企业退休人员实现了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100%。

根据民政部门统计,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15648人,农村低保发放20116人,社会救济对象578人。

2011年在全疆率先实施了“两后生”整建制培训工作,共投入439万元培训资金,712名“两后生”分别到区内7所高职院校接受培训。

十三、城市建设

建城区总面积42平方公里。天然气普及率56%,液化气普及率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3平方米。城市道路179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7.7平方米。建城区绿地率39.4%,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城市集中供热面积870平方米,同比增长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