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这一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凝心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全区经济社会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2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6亿元,增长12.8%;第二产业增加值195.4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188.3亿元,增长15.9%。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887.9元,比上年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4.3:48.6:47.1变化为2011年4.2:48.8:47。 财政:全区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实现营业税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均为4.9亿元,分别增长8.9%和20.8%;房产税为2.2亿元,增长44.9%。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1.3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用于住房保障的支出为2.2亿元,增长83.1%;节能环保支出为1.2亿元,增长42.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12.5亿元,增长29.1%;医疗卫生和教育支出分别为7.1亿元和12亿元,增长19.7%和7.7%。 税收:全区完成税收总额12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地税收入6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二、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农业:农业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16.6亿元,增长12.8%。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农业产值25.8亿元、林业产值0.6亿元、牧业产值15.9亿元、渔业产值2.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8亿元。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迅速。构建“三河三路”都市农业生态走廊,基本形成无公害蔬菜、林果花卉、精品养殖、优质籽种四大农业主导产业。2011年,全区农业观光园47处,比上年增长2.2%;全年接待游客6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实现观光园总收入10206.8万元,增长28%。2011年,通州区种业收入累计6242.9万元,其中销往外埠4834.5万元,分别增长39.9%和55.3%。 全年设施农业收入81199.3万元,增长21.9%。设施农业实际利用面积2500.3公顷,增长7.1%。其中,温室占地面积1819.7公顷,增长4%;大棚占地面积565.5公顷,增长36.2%;中小棚占地面积115公顷,比上年下降32.7%。 新农村建设:2011年,通州区新农村建设坚持“建管并重”原则,在继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大管护力度,并围绕通州区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将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建设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考虑,深化新农村建设,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加快推进全区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完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三起来”建设。 2011年,全区投资2.1亿元,确定了农村街坊路、污水处理和“三起来”工程等多项新农村建设任务。 1.农村街坊路修缮工程。全区9个乡镇139个村严重破损的路面得到修复。 2.“亮起来”工程。新建和改造农村节能路灯工程38016盏,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20000盏任务数,惠及全区9个乡镇300个村,让农村夜间更明亮,农民夜间出行更方便。 3.“暖起来”工程。改造农村既有节能住宅600户、新翻建抗震节能民居48户。 4.雨洪利用工程。新建张家湾镇皇木厂村和宋庄镇小堡村雨洪利用工程2处。 (二)建立“六有”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 2011年通州区针对农村街坊路、公厕、交流电LED节能路灯、太阳能路灯、大中型沼气站和生物质气化站(两气)、太阳能公共浴室、污水处理站、联村和单村供水、户厕等9项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确定了维护标准和办法,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和乡镇的职责。全区初步建立了有目标、有责任、有人员、有资金、有考核、有监督的“六有”全方位系统的长效管护机制。全区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逐渐走上“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使得全区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现价总产值576.3亿元,比上年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为630.5亿元,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为30.8亿元,增长16.6%。 建筑业:2011年,全区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238家。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78家、专业承包企业155家、劳务分包企业5家。 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9.6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21.8亿元,增长30.1%;本年新签合同额924.9亿元,增长76.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26.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14万平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35.7%和5%。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49.1亿元,比上年增长24.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8亿元,增长117.2%;第二产业投资41.5亿元,增长69%,其中工业投资40.9亿元,增长71.4%;第三产业投资356.3亿元,增长13.6%。 分城乡看,完成城镇投资(含房地产开发投资)374.9亿元,增长20.3%;完成农村投资40.8亿元,增长17.9%。 房地产开发: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68.1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住宅投资153.8亿元,比上年增长32.3%。 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政策性房屋项目投资65.7亿元,比上年增长82.6%。其中,经济适用房投资2.6亿元,比上年增长0.9%;限价房投资17.2亿元,下降0.5%;完成廉租 开发建设投资0.2亿元,下降5.7%;完成公租房项目投资0.6亿元,下降20.5%;定向安置房项目投资45.1亿元,增长197.7%。 全区政策性房屋施工面积338.9万平方米,增长22.4%。其中,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27.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2%;限价房施工面积79.6万平方米,下降33.4%;廉租房施工面积2.3万平方米,与上年持平;公租房施工面积2.9万平方米,下降6.5%;定向安置房施工面积227万平方米,增长86.8%。政策性房屋销售面积5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4.7%。其中,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8.4万平方米,增长100%;限价房销售面积38.3万平方米,增长48.4%;2011年定向安置房首年销售,销售面积为11.9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