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利辛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积极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对经济工作的各项部署,一手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洪涝”灾害,一手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万众一心,顽强拼博,开拓奋进,扎实工作,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保持了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良好局面,调整后的目标顺利实现,综合县力得到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综合 整体经济发展因灾趋缓,调整后的目标顺利实现。2003年,我县经济经历了极不寻常的发展过程。首季经济开局较好,GDP增长5.3%,二、三季度,“非典”和“洪涝”灾害接踵而至,整体经济发展势头明显趋缓,1-2季度GDP增长4.7%,前三季度GDP增长1.2%,初步测算,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28.99亿元,比上年增加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4%,完成调整目标的10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7亿元,下降8.9%,完成调整目标的104.9%;第二产业增加值4.80亿元,增长13.0%,完成调整目标的102.1%;第三产业增加值9.72亿元,增长10.7%,完成调整目标的96.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74元,比上年增加61元。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3年,全县从业人员达76.36万人,比上年增加1.3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50.00万人,减少1.03万人;第二产业12.53万人,增加1.26万人;第三产业13.83万人,增加1.11万人。年末全县在岗职工3.01万人,比上年减少0.25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人数达7.39万人,比上年减少0.34万人。全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008个。据劳动部门统计,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力度加大,以盘活企业存量为重点,推进了多种形式的企业改革,保持了工业经济的平稳增长。“农村税费改革规范年”活动扎实开展,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进展顺利,农民卖粮难、农业税征收难、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生存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国有土地储备、招标、拍卖工作初见成效。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巩固了“两个确保”,三项保险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绩等等。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速度较慢,部分指标增势偏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靠天收”的因素依然较大;工业经济十分脆弱,多数企业经营困难,发展后劲仍显不足;结构调整缓慢,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农民收入难以摆脱低速增长的局面;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部分低收入居民和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等。 二、农业 2003年,我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及区域化种植进程,但由于6-7月我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致使全县种植业生产遭受严重影响,但全县人民奋起抗灾,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47亿元,比上年下降8.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91%。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林业生产取得新进展。2003年,全县育苗面积280公顷,比上年增加46公顷,造林面积3895公顷,比上年增加2304公顷,零星四旁植树805万株,比上年增加505万株,幼林抚育面积7547公顷,比上年增加214公顷,村及村以下竹木采伐量6.9万立方米,增加3.4万立方米。 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由于饲料饲草充足、价格上扬、良种推广速度加快,除大牲畜存出栏、家禽、兔出栏较上年下降外,其余均呈增长态势。2003年,全县畜牧业增加值实现6.31亿元,比上年增长2.8%,肉类总产量12.55万吨,比上年增长14.7%。主要畜产品产量和存出栏量如下: 渔业生产损失较大。到2003年底,全县养殖面积达4189公顷,比上年增加189公顷,全县水产品产量为9791吨,比上年下降13.4%。 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末,全县通汽车的村数已有644个,占96.6%;通电话的村达667个,占100.0%。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5.1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9%;大中型拖拉机175台,增长21.5%;小型拖拉机28457台,增长8.9%;农用运输车28528辆,增长17.2%;联合收割机422台,增长98.1%;机动脱粒机7119台,增长2.2%;排灌动力机械16476台,增长10.0%;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61379吨,增长13.3%;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264吨,下降0.6%;农药使用量963吨,增长17.0%;农村用电量7414万千瓦时,增长2.1%。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加快,有效灌溉面积继续扩大。全年新打机井1502眼,有效灌溉面积达60720公顷,比上年增长1.5%,对抗灾夺丰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2003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7%,与上年比,所占比重上升1.2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0.65亿元,下降10.0%。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200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1.79%,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4.90%,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2003年,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69亿元,比上年增长9.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3%。全县4级及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利税1639万元;施工工程个数133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03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7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4.6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3年,全县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水毁工程修复建设的机遇,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532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国有单位投资9050万元,增长4.4%;集体单位投资14065万元,增长45.7%;城乡个人及其它投资56417万元,增长6.0%。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4523万元,增长32.6%;更新改造投资1381万元,下降83.0%;房地产开发投资3080万元,增长14.9%;其他投资3828万元,增长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