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4-23 六安市统计局

年末全市拥有各种机动车辆68.9万辆,比上年增长12.6%(同口径)。汽车拥有量24.5万辆,增长15.0%。其中:载客汽车14.6万辆,增长24.8%,其中小微型载客汽车13.7万辆,增长26.9%;载货汽车8.9万辆,比上年增长6.0%。

邮政电信部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5.7亿元;其中:邮政部门完成邮政业务量1.76亿元,电信部门完成业务量23.9亿元。电信部门年末拥有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02.1万户,增加4.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01.6万户,增加26.0万户。互联网用户24.4万户,比上年增加6.3万户。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93.6亿元,增长36.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6.8亿元,增长32.9%;完成中央级收入32.4亿元,增长42.5%。在地方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增长28.7%,营业税增长31.5%,企业所得税增长91.4%。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财政支出209.7亿元,增长41.3%。其中,教育支出增长51.5%,科学技术增长67.8%,医疗卫生支出增长57.9%,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55.8%。全年33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47.8亿元,比上年增加8.8亿元。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合计)1054.9亿元,比年初增加209.9亿元,增长25.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1.1亿元,比年初增加108.8亿元,增长23.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78.6亿元,比年初增加99.6亿元,增长19.2%;其中,短期贷款273.0亿元,增长16.5%;中长期贷款299.8亿元,增长23.0%。年末全市有证券公司分支机构4家,累计开户数53948户,当年新增6363户;全年累计代理证券交易额267.6亿元,比上年下降37.3%;市辖上市公司1家,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47.14亿元,比上年下降25.7%。

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有保险公司分支机构24家,其中经营财产保险业务12家,经营人寿保险业务12家;全年保险业保费总收入30.37亿元,比上年下降7.91%;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9.51亿元,增长16.06%;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20.86亿元,下降16.02%。赔款和给付5.46亿元,增长1.87%。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5.1亿元,增长3.4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1年普通高校5所,当年招生12458人,下降5.2%;在校生37429人,下降2.5%;毕业生7349人,下降21.1%。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1所(不含技工学校),当年招生33427人。普通高中53所,招生4403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95%,比上年上升5.91个百分点。普通初中209所,招生58786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8.73%。小学1420所,招生5447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67%。

全市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取得市级科技成果18项,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1项,其中获省级科技奖1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660件,比上年增长100%,授权专利1098件,比上年增长15%。科技兴农力度加大,全年选派科技特派员570名,创建专家大院70家。全市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8个。全年完成强制认证企业17户,食品认证企业664户,体系认证企业300余户;法定计量技术机构7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8.2万台件;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8个,安徽名牌产品73个,六安市名牌产品62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1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4个,公共图书馆6个,年末馆藏档案资料51.96万卷(件、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7个,博物馆(纪念馆)7个,年末馆藏文物8265件,大遗址2处。广播电台6座,中波发射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2座,电视台6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2座,有线电视用户37.44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4.29%。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室)251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3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3个。卫生机构年末床位数14842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556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313人,注册护士5203人。

2011年,我市运动员在全省锦标赛上共获得金牌43枚、银牌31枚和铜牌38枚,亚洲十五人制橄榄球锦标赛取得金牌1枚,参加全国锦标赛、第七届城市运动会取得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1枚。成功申办2013年亚洲赛艇锦标赛。相继举办了以全国沙滩手球锦标赛、全国赛艇锦标赛为代表的10项省级以上大赛。全年共举办千人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13次,参加活动人数30万人次。全年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点建设80个,市体育局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截止201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09.6万人,比上年增加4.8万人。据全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统计,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56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比上年下降0.69个千分点;死亡率为7.29‰,下降0.6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12‰,下降1.32个千分点。城镇化率37.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011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95元,比上年增长17.8%;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993元,增长21.3%,其中食品支出5350元,增长22.3%,衣着支出增长33.7%,交通与通讯支出下降10.3%,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29.9%;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2%,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43元,比上年增长19.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43元,增长16.7%,其中食品支出增长23.8%,交通和通讯支出下降2.6%,居住支出增长1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0.6%,比上年上升2.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深入开展,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20.2万人、医疗保险91.4万人、失业保险22.9万人、生育保险19万人,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19.5万人;合计征缴五项保险基金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发放失业保险金人数4589人。全市所有县区都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际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口571.24万人。全年开展创业培训2520人,农民工技能培训33257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8203万元,比上年增长57%,筹集社会福利资金7900万元;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2674万元。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市、县级环境监测站8个。监测的城区和9个县城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排污单位废水综合达标率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