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扎兰屯市统计局 2010年4月 2009年,扎兰屯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工作主题,以保增长、保投资、保民生、保稳定为重点,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变挑战为机遇,全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全市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的良好态势,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综合 2009年全市经济继续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86183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44600万元,比上年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79754万元,比上年增长51.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37479万元,比上年增长22.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4:44.1:27.5。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9年财政总收入63663万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29290万元,比上年增长30.2%。财政总支出178088万元,比上年增长24.3%。 市场物价保持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1%,八大类商品中除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居住类价格指数上涨外,其他五类商品处于下降趋势,其中衣着类和交通通信类消费下降最多,分别比上年下降2.6%和1.8%。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0.3%。 二、农牧业 2009年我市在面对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的同时,继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春旱、低温、洪涝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努力实现了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的目标。在不利条件下全年粮食产量仍突破15亿斤,达到15.16亿斤,比上年增产1.2亿斤,增长8.6%。 牧业生产平稳发展,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由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养殖业共同发展转变。全市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首次突破300万,达到340.8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大牲畜存栏29.4万头,比上年增长2.1%,羊存栏274.4万只,比上年增长15.4%,猪存栏37万口,比上年增长16.3%。全年肉产量4.6万吨,比上年增长11.1%。奶牛存栏9.6万头,全年牛奶产量20.3万吨。 三、工业 2009年,我市继续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以农促工,使规模以上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企业数增加到51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现价产值744081.2万元,比上年增长44.5%,其中:轻工业实现现价产值568416.3万元,重工业实现现价产值175664.9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增加值274873万元,比上年增长47.3%,占GDP的比重达到3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102.27%,比上年提高6.1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5536.7万元。 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企业达到32家,占全部规模企业的62.7%,实现现价产值484915.0万元,占全部产值的65.2%。其中绿色食品加工业5家,实现现价产值69633.5万元。 节能减排工作继续推进。2009年万元GDP能耗1.42吨标准煤/万元,降低率为8.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强劲增长,重点工业项目和交通项目拉动作用明显。200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5021万元,比上年增长104.5%。其中:城镇项目完成投资481899万元,比上年增长136.0%,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3122万元,比上年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项目投资完成200716万元,比上年增长66.7%。 五、商贸 随着物价的平稳运行,以旅游、商品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继续保持增长,商品市场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8233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37362万元,比上年增长19.6%,占总额的85.3%;餐饮业零售额37768万元,比上年增长30.0%,占总额的13.6%。 六、教育、卫生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9年全市拥有普通中学28所,其中:初级中学25所,初中在校生8773人;高级中学3所,高中在校生5703人(包括岭东高中)。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1626人。小学校77所,小学在校生18768人。幼儿园75个,在园儿童6296人。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2009年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22个,床位1267张,卫生技术人员1491人。 七、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42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94元,比上年增长16.7%。 八、人口 2009年全市总人口429895人,其中:农业人口262679人,非农业人口167216人。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60004人。 注: 1.本公报部分统计数据为快报数。 2.生产总值及分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总人口为公安部门户籍人口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