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秦都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面对国家银根紧缩、用地指标紧张、罕见连阴雨天气、西咸动荡对接、新产业园区建设困难等不利因素影响,秦都区紧紧围绕扩张经济总量这一主线,坚持以招商引资兴产业,以项目建设扩总量,以城市化改造拓空间,以改善民生促和谐,全区经济高点起步、运行稳健、发展加快,顺利实现了“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的稳健起步。 一、综合 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79.17亿元,完成市计划的118.80%。增速14.8%,分别高出国家、省、市5.6、0.9、1.3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增加值12.78亿元,增长6.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8%;二产增加值175.54亿元,增长18.4%,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84%;三产增加值90.85亿元,增长10.4%,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54%。 二、农业 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16778万元,现价增加值为127758万元,可比价增速为6.9%。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09181亩,比上年减少21069亩,下降9.15%;蔬菜播种面积73893亩,减少9609亩,下降11.5%;油料播种面积4889亩,减少1296亩,下降20.95%;果品面积55035亩,增加2735亩,增长5.23%。 全年粮食总产60046吨,减少22079吨,比上年减少26.88%;蔬菜总产232580吨,减少21202吨,下降8.35%;油料产量457吨,390吨,下降46.04%;水果总产量92648吨,减少3555吨,下降3.70%。 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492吨、3629吨、19404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31%、12.35%、7.8%。年末大家畜存栏7946头,增长0.85%;生猪存栏74644头,增长6.03%、羊存栏7859只,下降8.62%、家禽396400只,增长1.12%。 全区苗木花卉达到1.6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5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462.46亿元,同比增长30.55%。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82.13亿元,同比增长34.54%,重工业产值195.04亿元,同比增长37.55%。 2011年全辖区建筑业增加值实现24.10亿元,同比增长11.8%。全区现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8家,全年累计实现产值1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6.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3.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达到317.98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基本建设222.97亿元,增长23.1%。房地产开发95.01亿元,增长48.2%。 民生工程投资中,住房保障全年投入8011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投资20356万元,增长23.6;医疗卫生投资10142万元,增长42.1%;教育投资32475万元,增长48.5%. 五、财政税收 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财政收入5.38亿元,同比增长32.6%。从收入内部构成看,其中税收收入4.67亿元,同比增长31%,占到了总收入的86.8%。非税收入0.72亿元,同比增长44%。2011年全区完成财政支出11.82亿元,同比增长48.5%。 六、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34亿元,同比增长17%。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5.56亿元,同比增长22.5%;住宿餐饮业1.28亿元,同比增长10.8%;零售业49.64亿元,同比增长17.3%;餐饮业7.88亿元,同比增长13.1%。 七、对外经济和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完成市级招商引资项目25个,合同引进资金164.2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9.72亿元,完成全年40亿元任务的149.29%,其中工业项目14个,实际到位资金41.89亿元,完成全年32亿元任务的130.90%,各项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投资45亿元的西北(国际)农机机电贸易城、34亿元的彩虹保护屏玻璃生产线、20亿元的陕西交建集团咸阳基地……2011年一个个“重量级”项目相继落户秦都区,为全区经济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十二五”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局面。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1年末,全区共有中学33所,小学54所。中学在校学生38719人,中学教师3079人,小学在校学生36398人,小学教师1672人。 全区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辍学率小学为0,初中降至0.1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上升至90%,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 2011年中考全区考生文化课成绩500分以上186人,占全市53.76%;高考二本上线人数2663人,较去年增加552人。 全年共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30项,争取专项资金120多万元,引导企业投入各类资金8000余万元,实现新增产值1亿元以上。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3期,举办专利知识培训3期,开展专利维权宣传活动2次。积极组织开展“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活动,举办街头法规宣传2场,印发《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等资料2000余份,接待咨询1000余人次。申报专利550件,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2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000名,培训农民群众6000人次,制作宣传版面110多块,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农村实用技术光盘400余张,新增科技示范基地1个。我区被列入第三批陕西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实施县区,顺利通过了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科技产业园区的验收和国家科技进步考核验收的资料上报工作。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争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援建,新建华家寨、香柏李等68个农家书屋,配备了340个书柜、10万余册(盒)图书及光碟,目前全区农家书屋覆盖率已达到90%;为4个办事处、16个社区配备了价值80万元的电脑、投影仪等文化资源共享设备;在农村电影“2131”工程中,为全区11支农村电影放映队配备升级了放映设施,筛选定点农村室外固定放映场所45处,已超额完成了全年放映任务。 新春文艺晚会、“唱响新秦都,颂歌献给党”、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的《咸阳河水biangbiang面》、《关中情韵》、《大西北大关中》、《打夯歌》、《渭河号子》等艺术精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围绕“六中”全会精神,在农民工聚集的渭滨办留印中小企业园区建立了农民工文化阵地示范点,配备了电脑、投影仪、书柜、图书等文化器材。开展的“彩色周末”农民工联欢和电影放映活动,受到了省文化厅、省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高度重视。 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8个,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3个。 全年共出动检查500余人次,检查经营单位200家(次),发出整改督办单70余份,并对问题比较严重的14家经营单位作出了停业整改的处罚决定,对3家违规经营网吧切断了信号,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