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市永顺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767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761万元,增长18.9%,财政支出完成13.8317亿元,增长19.9%。 金融事业发展较快。截止2010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2.44亿元,增长27.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65亿元,增长27.2%;各项贷款余额17.26亿元,同比增长42.3%,。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保费收入3300万元,增长10%。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2400万元,增长20%。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科技成果推广加快。全县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农业实用科学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年末专业技术人员为6766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56所,比上年减少10所(其中小学132所,独立初级中学11所,九年制学校21所,完全中学4所,职业教育学校2所[其中:民办学校1所],幼儿园8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学总班级1765个(小学892个,初中368个,高中117个,幼儿382个,特殊6个)。各级各类在校学生85688人(小学42662人,初中19653人,高中7412人,职业2673人,特殊教育71人,幼儿13217人)。基础教育阶段寄宿学生45256人(小学26319人,初中14921人,高中3945人,特殊71人)。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总数1802人(小学1386人,初中416人)。全县公办教师总数4658人,社会力量办学592人(民办幼儿教师547人,民办职业教师45人)。专任教师4558人(其中:小学2131人,初中1526人,高中455人)。 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小学升初中入学率96.64%,辍学率3.46%。小学招生7614人,初中招生6785人,普通高中招生2860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民保工程全面启动。积极开展省级先进文化县创建活动,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县拥有广播电台1座,对县内广播节目3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3小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38.52%。全县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节目61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6190小时;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78.62%;县城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工作有序推进,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5.9万户,增加0.1万户。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有医疗机构64个,其中医院4个,卫生院45个,卫生所10个,床位1400张,从业人员166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88人,有村卫生室455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11人。完成县医院综合大楼、县中医院药剂大楼、6所乡镇卫生院和105所村卫生室建设,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初步确立,有效预防和控制了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建立了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3%,住院补偿率达64.7%。免费疫苗接种率97.3%,孕产妇死亡73.5/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11%。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全省二类县行列。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在省11届运动会和第7届民运会上,分别夺得3金4银和3金1银2铜。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主要资源:境内有5公里以上河流70条,年平均径流总量为87.58亿立方米,淡水总面积3.63千公顷,水力资源蕴藏量36.98万千瓦;林木积蓄量为505.45万立方米;煤理论蕴藏量为330.5万吨,磷矿为7683.6万吨,铁矿为1176.2万吨,钒矿为2.15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65.99%。 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新建农村沼气池1407口,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3.85%,取缔非法小煤窑、非法采石场70处。 2010年年降水量1769.9毫米,日最高降水量178.9毫米,任意24小时最高降水量178.9毫米,年平均气温16.5摄氏度,最高气温39.8摄氏度,最低气温-3.1摄氏度。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严厉打击涉及“黑恶”势力及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人民法院全年受理各类案件1387件,审结1258件,共立刑事案件1104起、破案702起,刑事拘留195人,逮捕230人,判处刑事被告人269名。检察院受理侦查机关提请审查批捕案201件347人,批捕156件256人,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案225件311人,起诉197件270人。 全年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安全生产死亡人数为90起和28人,分别增长90%和33%。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91,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安全事故死亡率为2.5、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为0、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为59.31。荣获“2010年度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2010年末,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初步统计,全县总户数135016户,总人口529887人,其中男274750人,女255137人。其中常住人口429672人,少数民族478237人,少数民族中土家族428932人,苗族47093人。当个出生7795人,当年死亡3037人。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10432元,增长13.7%其中工资性收入7482元,增长9.4%、经营性收入1222元,增长24.4%,转移性收入1566元,增长21.4%,财产性收入162元,增长16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42元,比上年增加982元,增长11.3%;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42元,增长10.5%。 全县城镇化率为32.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县就业劳动力30.65万人,增加0.32万人,其中年内城镇新增就业3780人,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15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48人,新增转移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4万人,劳务输出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低保逐步扩面,新农保全面启动,新建廉租房352套,六大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新增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12400人,发放养老金及相关待遇1.12亿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准确数据以2010年《统计年鉴》为准。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