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桃源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环境和历史罕见的极端天气,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农业标准化、新型城镇化和项目建设总体目标,调结构、转方式、控通胀、促增长,全县经济运行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和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综合 经济总量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7898万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51573万元,增长3.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27598万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78727万元,增长14.3%。三个层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35.5:32.2:32.3调整为31.4:35.7:32.9,二三产业比重首次同时超过一产业。 财政收入增幅较大,财政支出刚性增加。全县完成财政收入85070万元,比上年增长3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625万元,增长40.2%;其中税收收入28407万元,增长21.0%;税收收入中,国税完成7466万元,增长25.4%,地税完成20941万元,增长36.8%。财政支出215219万元,增长23.7%;其中社会保障支出33266万元,增长6.7%;教育支出43040万元,增长43.7%;农林水事务支出37198万元,增长9.0%;医疗卫生支出26923万元,增长41.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893万元,增长29.1%;科学技术支出677万元,增长47.8%。 省“为民办实事”、市“10件实事”指标全面达标。改造县乡公路42.6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144.94公里,改造县乡公路危桥2座,改造国省干线公路危桥4座,新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63364人,水库消灭V类水质、压减Ⅳ类水质、Ⅱ、Ⅲ类水质达到80%完成15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11座,建设蔬菜标准化基地3000亩,蔬菜农残检测超标率控制在6%以内、确保不发生重大群体性食品中毒责任事故,改扩建乡镇敬老院9所,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达到178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达到78元,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达到1500元/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00户,新增城镇廉租住房860户,新增城镇租赁补贴住户200户,改造城市棚户区150户,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629人,对所有城镇零就业家庭实施了就业援助,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504人,完成农民工和农村劳动预备制培训3683人,完成农民工阳光工程培训2400人,完成移民实用技术与就业技能培训506人,统筹地区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率达到60%,农村五保户对象在县乡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医疗费用全免,新建沼气池1886口,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省级示范社1个,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2个、示范户达到60户,完成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63户,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7所,建设农村公办幼儿园1所,新建设农家书屋145家,新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30个,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4个,新增行政村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33个,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系统建设安装监控摄像机20个,新增和改造行政村配电网16个,改造县城区小街小巷5条,改造县城区敞开式小区基础设施建设1个,新建改造县城区农贸市场1个。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11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729人,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341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2%。 市场物价上涨幅度大。2011年,受国际国内大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市场物价全面上扬,年底稍有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同比分别为105.60%和105.3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类111.00%、饮料烟酒类102.07%、服装鞋帽类101.39%、中西药品类102.72%、化妆品类101.75%、文化体育用品类101.41%、日用品类102.57%、家用电器类101.55%、燃料类111.78%、建材类108.62%、农业生产资料类103.75%、服务项目及收费类101.21%。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县域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重大工业项目不多且工业阵容不大,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县级财政缺乏调控与抗风险能力,县乡村债务化解难度大;物价涨幅高且居高难下;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就业矛盾较为突出,地区、城乡与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大,维稳形势不容乐观。 农业 农业生产继续平稳增长。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行价)87985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410136万元,增长6.0%;林业产值31506万元,增长1.2%;牧业产值395684万元,减少2.0%;渔业产值30602万元,增长0.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930万元,增长10.9%。完成农业增加值551573万元,增长3.4%。 种植业虽遭遇极端天气影响但仍然获得了较好收成,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04.31万亩,比上年减少5.9%,其中稻谷种植185.31万亩,增长0.8%。油料种植85.67万亩,增长0.2%,其中油菜种植79.28万亩,增长0.2%。棉花种植21.80万亩,增长6.9%。苎麻种植6.50万亩,减少9.2%。烟叶种植1.50万亩,持平。甘蔗种植1.20万亩,减少4.0%。蔬菜种植23.67万亩,增长5.9%。 林业生产不断更新。年末有林面积35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816万立方米,立竹5519万根。全年共造林60970亩,零星植树180万株,完成退耕还林面积0.70万亩,巩固退耕还林面积0.71万亩,完成森林抚育面积1.60万亩,建设油茶产业示范基地1.70万亩,森林覆盖率61.00%。主要林产品产量中,木材采伐65677立方米,增长20.3%;竹材采伐255.12万根,增长21.5%;油茶籽6867吨,增长1.0%;油桐籽561吨,持平。 畜牧业生产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和规模化。随着市场需求变化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产品生产有增有减,但仍然产销两旺。 渔业生产形势继续看好。全年淡水养殖面积140010亩,基本持平;水产品产量37502吨,持平;其中鲜鱼产量35912吨,基本持平。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5.04万千瓦,增长3.8%;农用运输车2068台,减少0.8%;拖拉机6106台,增长10.9%。全县化肥施用量128608吨,减少0.1%;农药施用量1066吨,减少1.0%;农村用电量14245万千瓦小时,增长5.2%。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高速发展。2011年,全县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546941万元,比上年增长19.3%。规模工业企业(新口径)户数达到45家,比上年增加10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725160万元,增长49.3%;其中新产品产值1181114万元,增长52.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13225万元,增长23.2%;其中,轻工业增加值51324万元,增长3.3%;重工业增加值461901万元,增长26.1%。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5471万元,增长26.2%。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工业2800万元,增长11.5%;股份制企业325907万元,增长37.5%;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75849万元,增长4.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8669万元,增长39.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686118万元,产销率97.74%;实现税金49113万元,增加21280万元;实现利润65943万元,增加44454万元;工业亏损企业1个,减少4个,亏损额164万元,减少444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