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厦门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 (2012年3月18日)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的有利时机,奋发有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持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全力打好“五大战役”、打造“五个厦门”,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荣膺全国科学发展典范城市、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全国十大低碳城市,名列中国服务型政府十佳城市前茅,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535.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68亿元,下降4.0%;第二产业增加值1304.10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1207.02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为1.0∶51.4∶47.6。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0734元,增长10.1%,折合10947美元。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667.7千瓦时,比上年减少63.33千瓦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水11.7吨,减少1.62吨。 财政收支 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65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70.77亿元,增长32.6%。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314.85亿元,比上年增收75.14亿元,增长31.3%,占地方级收入增量的82.5%。其中,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增收明显,合计增收74.07亿元,分别增长40.5%、27.3%、100.8%、26.7%和62.6%。 全年财政支出389.07亿元,增长30.8%。其中医疗卫生支出19.55亿元,增长34.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7.53亿元,增长50.9%;教育支出58.37亿元,增长34.5%;交通运输支出46.86亿元,增长60.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2亿元,增长40.5%。 价格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2(详见表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4%,消费品价格上涨6.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00.2。其中,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1.3%,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下降0.4%。从两大部类来看,生活资料产品出厂价格上涨0.6%,其中衣着、一般日用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1.8%、2.5%,耐用消费品出厂价格下降6.3%,而食品类产品出厂价格则上涨4.7%;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格与上年持平,其中原料类产品出厂价格上涨18.6%。 各区经济 各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思明区74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湖里区623.39亿元,增长18.4%;海沧区380.74亿元,增长16.0%;集美区334.62亿元,增长13.5%;同安区180.98亿元,增长11.3%;翔安区269.50亿元,增长15.8%。 全年区级财政收入115.01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其中,思明区增长22.8%,湖里区增长39.9%,海沧区增长39.1%,集美区增长45.2%,同安区增长19.3%,翔安区增长81.3%。 二、农村经济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14亿元,比上年下降4.3%。其中,农业产值17.97亿元,增长5.6%;牧业产值12.49亿元,下降14.9%;渔业产值6.08亿元,下降13.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44亿元,增长2.7%。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4.04万亩,比上年下降0.4%。粮豆播种面积12.47万亩,增长0.9%,粮豆总产量4.58万吨,增长1.9%;蔬菜播种面积25.43万亩,与上年持平,蔬菜总产量58万吨,增长6.5%;年末水果实有面积10.94万亩,下降1.0%,水果总产量1.75万吨,增长23.6%。肉类总产量5.53万吨,下降23.2%;蛋品总产量4471吨,增长3.0%;奶品总产量581吨,下降3.8%。年末全市生猪存栏数38.27万头,增长1.2%,生猪累计出栏70.57万头,下降25.1%;年末家禽存栏数176.83万只,增长1.1%,家禽累计出栏数394.57万只,增长2.2%;水产品产量3.25万吨,下降14.3%。 全市33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263.9亿元,增长24.5%;出口创汇5.2亿美元,增长18.7%;上缴税金12.5亿元,增长28.5%;带动本地生产基地种植面积16.7万亩、牲畜饲养量53.6万头;带动本地农户数11.8万户,增长21.2%;吸纳本地农户从业人员1.7万人,增长3.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 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456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工业增加值1116.71亿元,增长19.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4.0%。 至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58家,工业总产值446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489家,产值3920.3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7.8%,产值增量755.22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完成产值3059.0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轻工业完成产值1405.79亿元,增长11.8%,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为2.2︰1。 重点发展的十三条产业链工业总产值2940.7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5.9%,增长19.1%,除现代照明和太阳能产业链外,其余十二条产业链均比上年实现增长。其中有六条产业链的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它们分别为:平板显示产业链产值911.36亿元,接近千亿元大关,增长34.2%;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链产值698.77亿元,增长12.8%;汽车产业链产值326.36亿元,增长12.4%;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产业链产值306.12亿元,增长24.6%;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业链产值141.66亿元,增长12.6%;工程机械产业链产值137.33亿元,增长10.4%。 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7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6.2%;工业总产值3370.4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5.5%,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6.5%,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0个百分点。电子行业工业总产值1622.08亿元,增长22.2%;机械行业工业总产值1132.66亿元,增长13.2%;化工行业工业总产值615.75亿元,增长19.9%。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4414.19亿元,产销率为98.87%。出口交货值190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出口交货值率43.3%。全年出口交货值超亿元的企业共有202家,出口交货值1688.5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88.4%。全年出口交货值增量超亿元的企业有48家,共完成出口交货值1128.6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59.1%,其中出口交货值增量超十亿元的企业6家。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1.34,比上年提高9.64个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3.21%,下降0.72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8.54%,下降2.8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3.18%,下降0.0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1次,下降0.0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7.13%,下降0.8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6.15万元/人,增长18.32%。实现利润总额294.30亿元,增长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