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临河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2)

2012-04-19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统计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2.1亿元,增长21.2%。第一产业投资完成4.7亿元,增长82.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1.8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5.6亿元,增长25.0%。从城乡看,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0亿元,增长24.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亿元,增长82.8%。

五、贸易与旅游业

贸易市场持续走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8亿元,增长19.6%。分城乡看,城市实现零售额57.6亿元,增长20.2%;农村实现零售额11.2亿元,增长16.8%。从行业分组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1.4亿元,增长16.3%;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8.7亿元,增长19.3%。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6亿元,增长28.3%。

旅游业成绩喜人。全年接待和出行游客达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8亿元。年末,全区拥有旅行社17家,星级饭店7家,国家AA级景区1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景区1家,农家林家渔家乐50余家,指定旅游产品销售企业1家。

六、交通和邮政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立项建设道路工程153公里。道路养护里程为849公里,完成养护投资223万元。路政巡查率达90%以上,路政案件抽查合格率达98%以上,超限率严格控制在5%以内。目前,临河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44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0公里,国省道134公里,县道262公里,乡道675公里,村道2373公里。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1512.5万吨,增长9.4%。其中铁路107.3万吨,增长9.0%;公路1405.2万吨,增长9.4%。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总量1463万人,增长9.3%。其中,铁路137万人,增长10.5%;公路1326万人,增长9.1%。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13.9万辆。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8.8万辆。年末全区共有公共汽车线路9条,拥有公交车111辆,营运里程达到970万公里。拥有客运出租运营车1236辆。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3亿元,增长12.6%。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9.5万户,下降18.1%;移动电话用户87.2万户,增长62.1%;互联网用户达到10.9万户,增长98.2%。

七、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00.2亿元,增长15.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39.0亿元,增长5.9%。单位存款余额达137.7亿元,增长49.3%。各项贷款余额达238.8亿元,增长22.0%。其中,个人贷款余额达76.4亿元,同比增长41.7%;单位贷款余额达158.1亿元,同比增长14.3%;贸易融资3.1亿元,同比增长82.4%。证券公司股民开户数为3572户,证券交易额为70.8亿元。

保险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2亿元,比上年增长39.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亿元,增长99.7%。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1.3亿元,增长100.3%。其中,财产险给付赔款0.9亿元,增长174.8%。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全年共获得授权专利60件。其中,发明专利17件,实用新专利34件,外观设计专利9件,授权专利数占全市的72.3%。全区现有民营科技企业45家,占全市的65%,其中13家企业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民营科技型企业,占全市的62%;认定有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分别为金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富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有自治区科技创新示范企业2家,市级科技创新示范企业9家。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占全市的67%。在全区建设了10个项目新、品种多、参与农户广、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十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面积达1万多亩,共试验示范新技术60多项,新品种推广应用率达到95%以上。

综合技术服务继续加强。全区拥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2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2家;地震观测台站2个。

教育事业全面推进。临河辖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3所,在校学生10.4万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7188人,专任教师455人;中等职业学校10所,在校生1.42万人,专任教师619人;普通中学19所,在校生3.53万人,专任教师2151人;小学31所,在校学生3.25万人,专任教师2324人。拥有幼儿园34所,在园幼儿14266人,教师336人。拥有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79人,专任教师43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区共组建起群众艺术协会20个,会员达2000多人。影剧院1个,文化艺术馆2座,档案馆1座,图书馆2座,报社1家,博物馆1座。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9%;拥有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7.3%。有线电视用户达8.9万户。全年出版报纸996.8万份。

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区拥有卫生机构492个,其中医院16所,卫生院1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3所,妇幼保健院(所、站)2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所,村卫生室176所,诊所、卫生室243所,其他卫生机构12所;拥有床位3681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751人,其中执业医师1685人,药剂师361人,检验师175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648人。

今年我们实施了“体育亮街”工程,购买了体育健身路径14套,价值40多万。全年共举行了15项群众性体育比赛。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适度。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4.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2万人,乡村人口20.43万人。人口出生率8.1‰,人口死亡率4.15‰,人口自然增长率3.95‰。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70元,同比增长13.1%。从收入构成看,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1880.7元,增长14.0%;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1678.7元,增长8.8%;人均财产性收入209.6元,增长23.3%;人均转移性收入2701.4元,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471元,增长19.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5%。城镇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34815元,增长14.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64元,比上年增加1287元,增长15.0%。从收入构成看,人均家庭经营性纯收入7275元,增长9.8%;人均转移性收入364元,下降7.8%;人均财产性收入221元,增长104.8%;人均工资性收入2004元,增长38.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044元,增长57.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6%。

社保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5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5.8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8万人,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16.4万人,其中未成年人参加医疗保险9.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达2.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达2.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6万人;全年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23.3万人,参合率98.5%。全年累计报销医疗费4776.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