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赫山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4-13 益阳市赫山区统计局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之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抢抓机遇不停步,加快发展不懈怠,圆满完成了区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在率先崛起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在世界经济步履蹒跚的大背景下,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增长平稳较快、结构有所优化、民生继续改善的可喜局面,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初步测算,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175.7亿元,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9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85.9亿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增加值61.9亿元,增长10.1%。按常住人口74.44万人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23608元,增长22.8%。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8.0∶44.2∶37.8的调整为15.9∶48.9∶35.2,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6个百分点。

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着。省为民办实事28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6个考核项目超额完成任务。新建和改造行政村配电网21个。新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6所及农村公办幼儿园2所。配合搞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农家书屋31家。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73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167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2.86万人,基本完成了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达到74.26%,农村五保对象在区乡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全免。农村危房改造1000户。城镇低保工作做到了应保尽保,月人均补助标准168元,按时发放到位,农村低保月人平补助65元。全部发放到位,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人均达到1500元/年。城镇廉租住房建设完成1970套。通畅工程完成177.96公里,改造县乡公路29.82公里。建设乡镇邮政所2所。地质灾害防治1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投资1032万元,饮水工程完成投资2070万元,建设集中供水工程5处,解决4.4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成2个。新增通宽带行政村计划22个,新增通电话自然村计划2个。新建农村沼气池523户。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1个。完成农民工和农村劳动预备培训3500人,农民工阳光工程培训2000人,移民实用技术与就业技能培训143人。城区电子防控系统建设全部到位。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区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7起,死亡人数13人,比上年减少2人,其中道路交通死亡12人。亿元生产总值死亡人数0.07人,比去年减少0.04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低,综合实力不强,可用财力较少;工业基础薄弱,集群效应不明显;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民持续增收乏力;重大战略型项目还未取得突破,招商引资的质效还需提高;城乡发展仍不平衡,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民生保障任务繁重,维稳压力依然较大;政府服务需要进一步优化,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11年,全区耕地面积59.71万亩,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37.47万亩。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06.86万亩,增长0.1%,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01.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1.73万亩。棉花种植面积750亩。蔬菜种植面积16.56万亩,增长17.04%。粮食总产量43.67万吨,增长3.04%,其中稻谷产量42.54万吨,增长2.48%。全年出栏牲猪90.22万头;出笼家禽425万羽,增长10.4%;蛋品产量3.01万吨,增长15%;水产品产量2.02万吨。茶叶2788吨,增长5.01%;蔬菜42.92万吨,增长17.51%,水果2.3万吨,增长10.55%。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面积和产量均略有增长。种植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2.56%。养殖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6.93%。农业强县地位得到夯实,粮食生产是“国家先进县”,生猪生产是“国家生猪调出大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2011年,全区共完成水利建设工程3000多处,移动土石方1000多万方,动用机械385台套,投入劳力19.5万人,完成投资10240万元。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4.9万人,国家投资1400万元。完成了朱公塘、高洞和白马坝三座小I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国家投资900万元;完成了20处小II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区投资80万元。完成了鱼形山水库灌区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配套工程,国家投资617万元。完成了八字哨和牌口两个项目片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国家投资600万元。小河口排区骨干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大丰灌排区完成了大丰一泵站、华光一、二站、金鸡段泵站等工程项目,总装机75台12987千瓦,国家投资859万元。去年汛期,全区共出现大小险情64处,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共投资150万元对这些险情全部进行了处险。通过全面发动、以奖代投等措施,乡镇、街道完成自筹工程2000多处,完成投资2200多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770992万元,增长2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9333万元,增长23.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920267万元,增长45.2%,

其中集体工业总产值168606万元,增长35.7%,股份制工业总产值1939209万元,增长47.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总产值191582万元,增长15.1%,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111203万元,增长64.5%。规模工业中:轻工业产值1028500万元,增长51.6%,重工业产值1891767万元,同比增长42.0%。大中型工业产值452236万元,同比增长15.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显着增长。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大米加工1715813吨,增长49.2%;精制食用植物油83120吨,增长57.6%;水泥175万吨,降低5.1%;中成药19263吨,降低23.0%;饮料酒65100千升,增长56.5%;发动机395000千瓦,增长110.1%;电子元件447189万件,降低7.5%。

规模工业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919420万元,增长45.3%;产品销售率为99.9%。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565215万元,增长17.4%。利税总额1910676万元,增长49.2%。

节能降耗成效显着。通过推广高新技术,加强项目环保审批,继续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施限期关停等措施,以节能降耗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完成了节能降耗年度目标。全区每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67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