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双清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的宏观形势,诸多的矛盾与困难,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加快、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喜人局面。 一、综合 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初步核算,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817509万元,同比增长12.6%。其中:一产业完成38593万元,同比增长3.4%;二产业完成472525万元,同比增长13.8%;三产业完成306391万元,同比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72:57.8:37.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4%、61.65%、37.11%。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工业经济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实现了总量的扩张,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45.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区经济贡献率达49%,拉动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工业税收37588.5万元,同比增长41.4%,占国地两税比重达62.2%;骨干企业带动效益明显,全区发展过亿企业达27家,同比增长8家。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全区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4.82%,化学需氧量削减3%,氨氮排放量削减2%,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2%,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2.45%。 民生民利持续改善。区财政投入1.06亿元为民兴办实事,21个子项目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扩建火车站敬老院;城镇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168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65元;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达1500元/年;改造农村危房200户;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95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21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11万人;培训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2400人;统筹地区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率达75.87%;农村五保对象在区乡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基本医疗费全免;完成华竹学校、大塘口两个合格小学校舍建设;完成火车站乡春云幼儿园建设;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家;建设农家书屋14个;安装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监控摄像机119个;新建和改造行政村配电网10个;建设乡镇邮政所2个;培训农民工阳光工程400人;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数14236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远郊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项目多、矛盾多、节能减排压力大,就业再就业压力大。 二、农林牧渔服务业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完成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5762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7%。其中:农业产值23602万元,增长1.1%;林业产值27万元,同比下降0.4%;牧业产值25731万元,增长7.2%;渔业产值2096万元,增长0.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171万元,增长0.6%。 大力发展城郊特色农业。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2.3万亩,增加2550亩;新增葡萄基地800亩、草莓基地550亩、紫甘蓝400亩、紫甘薯400亩、高产油茶林500亩、花卉苗木600亩。大力发展养殖业。全年实现肉类总量17943吨,增长2.6%,其中:猪肉为14382吨,增长2.5%;禽肉产量3024吨,增长2.9%。发展牲猪29.53万头,增长2.4%,其中出栏21.15万头,增长2.5%;出栏牛、羊分别为0.36万头、0.46万只,同比略有增加;出售家禽201.6万羽,增长2.9%;出售肉鸽5800羽,增长3.6%;出售免2.04万只,增长0.5%;淡水养殖面积为3900亩,实现水产品总量2172吨,增长0.3%。农田水利进一步改善。完成2座水库的除险加固,整修山塘310口,高标准硬化山塘100口,新修标准水渠5公里,整修水渠20公里,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3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总量不断扩张。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5.3亿元,增长22.7%。其中: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113.5亿元,同比增长23.4%。 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69494万元,同比增长14.1%。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335078万元,同比增长15.1%。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区拥有国家级工业品牌6个,省级品牌48个,市级品牌85个。以三一湖汽为支柱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55142.4万元,增长21.1%;以立得皮革、中富油脂为依托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36508.7万元,增长38.4%;以神风动力、维克液压为代表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7135.6万元,增长20%;以达力电源、大地煤矿为龙头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663.3万元,增长50.5%。二是集群进一步膨胀规模,12家园区企业实现增加值182636.5万元,同比增长31.1%,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三是工业发展内驱动力强劲,全年实现工业投资141200万元,同比增长5.8%,其中实现工业技改投资95800万元,同比增长11.2%;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85025.6万元,增长26%。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41077.1万元,增长23.4%;实现利税总额146596.7万元,增长35.1%,其中利润额为96357.3万元,增长38.4%,资产利税率达24.2%。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区实现建筑业产值747487.2万元,增长23.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为720834万元,增长25.1%,安装工程产值19456.4万元,增长-19.2%,其他产值7196.8万元,增长26.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790.31万平方米,增长25.1%,其中:新开工面积为295万平方米,占施工总面积比重为37.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速高位运行。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6219万元,增长33.2%,其中房地产完成投资109524万元,增长10.57%。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日益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7956万元,增长18%。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422318万元,增长16.6%;乡村实现零售额55638万元,增长30.4%。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9043万元,增长29%;零售业零售额409105万元,增长20.7%;餐饮业59808万元,增长1.2%。按单位规模分,限额以上实现零售额316504万元,增长29.3%,限额以下实现零售额161452,增长0.9%。 外贸进出口平稳发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2090万美元,同比增长54%,占全市进出口总额比重为30.8%,其中:出口总额10715万美元,增长35%;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102个,到位资金38.11亿元,同比增长16.5%,引进外资项目2个,到位资金1010万美元,同比增长9.2%。 六、财政、税收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32692万元,增长30.7%,其中税收收入26513万元,增长30.5%,与总收入增幅基本持平,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81.1%;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6632万元,增长26.1%;全年财政支出56257万元,增长3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