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桓仁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4-13 本溪市桓仁县统计局

十、财政、税收、金融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547万元,比上年增长50%,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6.25%提高到7.48%,上升了1.23个百分点。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79108万元,比上年增长16.86%。其中,教育支出33553万元,同比增长19.58%;医疗卫生支出11154万元,同比增长36.99%;科技支出2720万元,同比增长32.94%。

全年完成各项税收123746万元,同比增长45%,其中国税41946万元,同比增长34.9%;地税81800万元,同比增长50.8%。税收贡献率达到8.7%。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均有较大增长。2011年,全县各项存款余款868465万元,同比增长18.8%;贷款余额305415万元,同比增长36.9%。存贷比为100:35.2。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7所,其中12年一贯制学校2所,9年一贯制学校12所,独立初中2所,独立小学8所,独立高中、职教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全县现有小学生13436人,其中女生6578人;普通中学在校生7529人,其中女生3646人。全县现有普通中学专任教师947人,小学专任教师1206人。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升学率达95%,高中阶段升学率达97%。

科技工作迈出新步伐,全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3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十二、人口和就业

全县总人口达到301728人,总户数105991户,户平均人口3人。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95045人,乡镇人口206683人。非农业人口8852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9.3%;男性人口15414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1%;女性人口14757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9%。性别比为51:49。

全年共登记出生人口2359人,比上年减少79人,人口出生率为7.82‰,比上年减少0.2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648人,比上年减少1107人,死亡率为5.46‰,比上年下降3.67个千分点。

全县2011年完成各类就业培训4701人次,新增城镇实名制就业11650人,公益性岗位安置536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4%以内。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职工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全年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实现49803万元,比上年增长3%;年人均工资28738元,比上年增长1.3%。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18元,比上年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8304元,比上年增长20%。

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加强,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0817人,比上年增长2.8%;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2623人,比上年增长4.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平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95980人,参合率为90%。全县有9145名城镇居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十四、城市建设、生态环境

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投资600万元完成了西江新城城市设计及战略规划、西江居住区规划等9个重点规划。城市开发实现突破。城市“西进、东扩、北改”快速推进,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建设融资、土地指标等“瓶颈”问题逐步缓解,房地产开工面积达到9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到56万平方米。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完成了望江亭公园建设,香山路、漓江街等7条道路续建,府安路、中心大街等15条街路路面维修,以及章樾公园和民族路等12条主干街路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新建和改造了中心城区给排水管网;启动了长江大街功能街区建设工程。城市管理逐步规范,完善了环卫设施,强化了卫生整治,城区保洁面积达到145万平方米,城市环境明显改观,我县在全省“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竞赛中荣获第一名。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启动了二棚甸子镇等乡镇的新市镇建设工作;建设公建和民宅30万平方米,改造乡村巷道29公里,修建小广场4个,新建和修复饮水安全工程55处。电力、通信、信息等其他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新建和改造农网输电线路166公里,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实现村村通,县乡村三级农业综合信息网开通率达到80%。城市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桓仁获得“辽宁省最佳人居环境奖”。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完成造林9.9万亩、村屯绿化59个、公路两侧绿化带744亩,新建秸秆气化站2处、大型沼气工程2处、“一池三改”1600户、节柴改灶2000铺、太阳能保温房1000户,综合治理重点小流域9条、砂场15处。环境治理成效明显。继续加强水源地保护,开展了水源地勘界测绘工作;深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完成了5个乡镇27个村环境连片整治;扎实推进环境优美村镇建设,桓仁镇和北甸子乡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黑沟乡成为省级生态乡镇,大南沟等12个村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