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4-13 苏州市常熟市统计局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以“转方式、抓创新、重统筹、惠民生”为主线,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强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升,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创新活力不断提升,发展动力全面增强,民生事业持续推进。

一、综合

经济发展持续向好。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0.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65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938.07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738.73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02∶56.13∶41.85调整为1.97∶54.84∶43.19。在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荣获《福布斯》杂志“2011年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二名。

民营经济量质齐升。2011年,全市新办私营企业3095家,注册资本99.28亿元;新批个体工商户10799户,注册资金9.39亿元。年末个私经济注册资本达888.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继续位居全省前茅。内在质量明显提高。当年新办私营有限公司2855家,注册资本总额达96.64亿元,分别占新办企业总数的92.2%和注册资本总额的97.4%;新办私营有限公司平均注册资本达339万元。个私经济财税贡献再上台阶。2011年,全市个私经济实现入库地方税收40.93亿元,增长20.3%,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33.4%,居各经济类型之首。

改革创新彰显活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上报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成立东南街道办事处,实行东南开发区、东南街道“区街合一”管理。清理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实现现金流全覆盖。市城投公司发行城投债获批,市发投公司发行企业债工作启动。积极推进银企合作,成立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中心,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157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2.8%。加快发展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着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当年新增上市公司2家,累计拥有9家,融资额超120亿元。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被确认为卫生部部长医改综合联系点和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全国新农合供方支付方式改革项目县。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启动肉菜粮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城乡建设统筹并进。城市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编制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镇村布局规划以及各镇镇域总体规划。文化片区改造加快实施,龙腾片区改造和三环路快速化改造项目拆迁全面完成,昆承工业园搬迁、琴湖片区和县南街房屋拆迁稳步推进。完成46万平方米老居民小区综合改造,金润家园、金桂家园安置房开工建设,琴湖家园安置房一期竣工交付。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开工建设264万平方米,竣工62万平方米。城乡路网结构不断优化,沿江开发高等级公路常熟段、虞东公路竣工通车,三环路快速化改造、227省道改造、支梅线改造顺利推进,新(改)建镇村公路50.1公里。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完善公交三级网络,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实现零换乘,开通镇村公交IC卡。城市、城乡公交线路累计开通69条,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保持100%。新增新能源公交车92辆,建成城市步行与公共自行车系统。完成自来水农网改造42.88公里;延伸天然气管网241.36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1.30万户。25家城乡集贸市场完成改造投入使用。走马塘常熟段工程主河道实现通水,福山南岸边滩综合整治工程及铁黄沙整体开发项目加快推进。全年完成疏浚整治河道1970条,维修改造农桥285座。“数字化城管”正常运行,“网格化”城市管理日显成效。

开发区二次创业成效明显。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手并举,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常熟科创园等科技创新载体加快集聚优质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在集聚集群中加快提升产业层次,成为全市的转型升级示范区、科技创新引领区和新兴产业集聚区。观致汽车、丰田研发中心、UPM、中交天和、三一重工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服务外包、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项目集聚效应初显。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园被命名为省级特色产业园。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再度荣膺“中国服务外包最佳园区十强”,被认定为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发展基地核心区。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利通过国家复评,入驻创新创业企业超过130家,建成研发中心8家,被授予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称号、被认定为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常熟科创园与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9所大学共建研究院,3家大学研究院建成启用。科技金融产业园正式启用,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股权投资基金运营管理中心,已成功吸引中科招商、乔博、银基创投等16家基金管理公司入驻,管理资金规模超30亿元。中关村科技城启动建设。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增产增收。2011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种植业实现产值28.82亿元,增长16.3%;牧业实现产值6.75亿元,增长11.6%;渔业实现产值13.85亿元,增长10.7%。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32.14万吨,比上年增长3%。其中,夏粮9.85万吨,增长9.0%;秋粮22.29万吨,增长0.5%。全年生猪饲养量49.35万头,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出栏量24.24万头,增长5.7%;家禽饲养量300.3万羽,增长1.8%,其中出栏量为232.6万羽,增长0.4%;水产品产量3.8万吨,增长0.2%。

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高效渔业示范区加快建设,梅李镇被列为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镇,董浜蔬菜基地成功批准为省级农业产业园区,沙家浜建成现代渔业产业园区。被列为苏州市唯一的全省水稻高产增效创建整体推进县(市)。2011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1.1万亩,高效农业产值比重达81%。2011年,全市新增各类先进的补贴农机具10400台,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3.95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24%,稻麦生产机械化水平达95.1%。成功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常熟)农产品博览会,有352个农产品获农业部“三品”认证。52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144.23亿元,农产品出口创汇6700万美元。农业科研取得新成果,常规粳稻新品系“常粳08-2”通过省级审定。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