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2011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427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287.4亿元,增长18.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6.9%。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内资企业实现产值179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外资企业实现产值149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1.4%。 重工业加快发展。在规模以上产值中,轻工业产值为135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重工业产值为1933.72亿元,比上年增长21.5%。重工业增速高于轻工业7.3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之比为由上年的1:1.32调整为1:1.43。 新型工业发展成效显着。全市规模以上八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114.85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比重达33.9%,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77.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比重达29.7%,比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 建筑业阔步前行。2011年,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7.44亿元,比上年增长20.4%。房屋建设规模平稳增长。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382.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0%;新开工面积791.08万平方米,增长11.0%;竣工面积617.78万平方米,增长12.1%。江苏金土木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入选2010年度中国建筑业最具成长性百强企业和江苏建筑业百强企业。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11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5.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95亿元,比上年增长63.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78.27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55.15亿元,增长26.5%。三次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0.36:51.98:47.66。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全市八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98.88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8.5%,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业分别完成投资34.12亿元、27.21亿元、11.7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65.2%、14.3%、77.2%。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59.31亿元,增长25.7%,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1.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重大项目投资引领增长,完成投资99.81亿元,比上年增长94.3%,其中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完成投资78.11亿元,增长82.3%;1亿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完成投资21.70亿元,增长154.6%。 内资、外资双轮驱动。按登记注册类型分,2011年全市内资经济完成投资42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占全社会投资的79.6%,其中个私经济完成投资179.51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占全社会投资的33.5%;外资完成投资109.31亿元,比上年下降0.2%,占全社会投资的20.4%。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2011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3.02亿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住宅投资66亿元,增长8.4%。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826.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为536.35万平方米,增长3.9%;竣工面积188.3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5.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95.31万平方米,下降35.1%。 商品房销售持续冷淡。2011年,受房地产宏观调控影响,全市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50.6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8.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02.86万平方米,下降34.1%;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32.96亿元,比上年下降15.0%,其中住宅销售额88.51亿元,下降19.6%。全市二手房成交面积105.6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3%,其中住宅面积36.14万平方米,下降33.7%;二手房成交总额30.93亿元,比上年下降2.6%,其中住宅成交额19.08亿元,下降13.9%。 五、国内贸易 城乡消费繁荣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241.29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6.6%。从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87.16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9.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5%和16.5%。从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349.48亿元,乡村实现零售额76.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2%和18.8%。家电下乡成效显着。2011年,全市家电下乡共销售家电8.45万台,实现销售额2.15亿元;家电以旧换新共销售各类家电13.27万台,实现销售额5.30亿元。 商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11年,全市商品市场成交额达到1205.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从市场结构看,综合集贸市场实现188.01亿元,比上年增长8.8%;专业市场实现1017.11亿元,增长22.3%。服装城成交额达800.58亿元,比上年增长22.6%,荣膺全国首批重点示范特色商圈、全国首批诚信市场称号。 六、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扎实推进。2011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76项,注册外资20.08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4%;到账外资9.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服务业到账外资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9.4%。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又有6家来常熟投资,累计达33家。 对外贸易增速放缓。2011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98.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3%,增速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其中,进口62.58亿美元,增长10.5%;出口135.46亿美元,增长16.2%。出口总额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58.64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76.4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0%和11.3%。出口总额按贸易市场分,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市场出口84.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7%;对东盟、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20.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6%。出口总额按出口产品分,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为73.76亿美元、53.4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6%和6.0%。出口总额按企业类型分,外资企业出口98.01亿美元,内资企业出口37.4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9%和增长19.8%。 外经合作稳步拓展。2011年,全市新办境外企业18家,增资6家,当年投资12127万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59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8%。2011年,全市境外劳务及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18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2.4%;完成营业额9979万美元,增长37.1%。 服务外包加快发展。2011年,全市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7家,累计53家,新增受训人员超700人,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软件开发、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为主体的产业格局。2011年,全市实现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和离岸执行额分别达到12050万美元、4365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2.8%和30%。。 七、交通、邮政、通信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2011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307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公里。年末拥有民用机动车35.39万辆,其中汽车20.24万辆,比上年增长21.2%。2011年,全市实现客运量6498万人,比上年增长19.8%,旅客周转量27.75亿人公里,增长18%;货运量2028万吨,比上年增长24.8%,货物周转量23.9亿吨公里,增长29.1%。港口建设加强,电子口岸一期工程竣工,二期工程启动实施。2011年,常熟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702万吨,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036万吨,增长9.8%;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2万标箱,增长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