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邮政通信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邮政系统发送函件2456万件、特快专递201万件、报刊5577.5万份,实现邮政业务总收入3.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年末邮政储蓄银行各项存款余额8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年末本地电话用户46.8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4.59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31.27万户。全年实现电信业务总收入18.94亿元,比上年增长8.0%。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2011年,全市深入实施旅游活市战略,积极打造“江南福地,常来常熟”旅游品牌,努力开拓市场,加快推进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全市各类景点接待国内游客16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8%;接待境外游客9.66万人次,增长12.6%。实现旅游总收入21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景区营业收入达到1.77亿元,增长10.9%。荣获“中国红色经典文化旅游名城”称号,蒋巷村通过国家4A级景区验收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平稳。2011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52.09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2.5亿元,增长22.4%。一般预算收入中,入库税金9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6.7%、6.5%、26.6%和25.8%%。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0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用于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5.83亿元,增长130.7%;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教育、住房保障方面的支出28.75亿元,增长11.1%。 金融运行良好。2011年,全市积极贯彻执行国家货币政策,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强金融服务,有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获得省“金融生态优秀县市”称号。年内新开业银行分支机构2家,累计19家。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878.9亿元,贷款余额1373.6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87.32亿元和200.84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为1817.71亿元和1319.5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75.92亿元和189.87亿元。在各项人民币贷款中,短期贷款为746.23亿元,中长期贷款为541.4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38.19亿元和53.96亿元。 证券交易下降。2011年末,全市证券交易开户总数23.12万户,比上年增长14.2%;全年各证券营业点股票交易额1531.64亿元,比上年下降21%。年末证券机构托管股票市值93.5亿元,比上年下降26.9%。 保险业务继续拓展。2011年,全市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9.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54亿元,增长19.4%;人寿险保费收入18.15亿元,增长5.4%。全年赔付支出7.83亿元,比上年增长46.0%。其中,满期结付支出2.35亿元,比上年增长42.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成果显着。2011年,全市深入推进“科技镇长团”和“蓝火计划”试点工作,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超越计划”,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年内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含协议)351个,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教授柔性进企业活动达成技术合作协议44项。科技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新增苏州市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5个,其中省1个,苏州市级4个。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新增省级工程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外资研发机构1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6家;新增省级科技创业园、孵化器1个;新增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2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高新产品227只;新增省创新型企业16家,省民营科技企业90家。全年申请专利1.64万件,增长28.1%;授权7980件,增长88.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415件,增长14.7%;授权261件,增长12.1%。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件、江苏名牌产品8只。 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推进。2011年,全市启动人才引进培养“双百双千计划”和建设人才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构建人才集聚高地。圆满承办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评审、全英学联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等活动,被省侨办命名为“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成功举办苏州(常熟)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合作洽谈会,落户52个项目意向,其中35个项目初步达成了协议,24个创新创业项目正式签约。引进市双创人才团队42个;新增国家“千人计划”2人,省“双创人才计划”7人,苏州“姑苏人才计划”9人。年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8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1万人,高级职称人员0.75万人。 教育发展取得新进展。2011年,全市实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计划和外来工子弟学校提升计划,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同步发展。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支塘中心小学、昆承小学幼儿园和高标准配置的东吴外来工子弟学校投入使用,职教中心进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行列。2011年,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100%,特殊儿童入学率100%,在全省首个实现农村小学特教班全覆盖;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和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0%、99.5%,和98.5%。2011年末,全市拥有幼儿园51所,在园幼儿数27121人;拥有各类学校97所,在校学生139492人,专任教师9311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精彩纷呈。2011年,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常熟)江南文化节,江南文化展示馆建成开放,建成常熟文化名人工作室集聚区,建成苏州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筑竣工,市民文化中心顺利封顶。成功举办文化产业招商(北京)说明会,现场签约金额57.8亿元。年内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及展示机构举办陈列、展览41次,参观人数达19.5万人次。完成“文化惠民村村行”公益文艺演出336场次,实现农村电影流动放映数字化全覆盖。年末数字电视用户达到33.49万户。文艺发展繁荣活跃,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年末拥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全年演出场次达4220次。评弹书目《相约星期二》、《得意楼》分获中国曲艺家协会“江南曲艺奖”金奖和铜奖;投资拍摄少儿数字电影《夏日纯情》。荣获首批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 卫生事业取得新发展。市一院滨江院区竣工投用,市二院成功创建三级综合医院,中医院成为省三级中医院。2011年,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2.38万人,参保率99.8%,人均筹资达428元。全年免费为9.05万名50~60周岁参保人员进行第二轮健康检查。成立常熟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讲师团及各镇场分团。积极推进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共建档81万份。15分钟健康服务圈初步形成。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443家,其中医院、卫生院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5883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634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635人,注册护士248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