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景谷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城市建设大刀阔斧。按照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的总体要求,规划实施县城主要建设项目30个,启动威远江民族文化生态走廊中段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通水试运行。永平路西延线、三棵树大桥、森林大道、江东南路支干路网、芒冒小桥、响水片区规划2号路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四星级酒店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城区面积8.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36.4%。 (五)道路建设成绩斐然。全年完成道路交通投资7.3亿元,完成了正兴到宁洱界碾压混泥土路面、威远江水电站岔路口到益智段沥青路面、勐班到岔江沥青路面、民永公路沥青路面、益智集镇连接线工程、永平至边江公路路基改造;全面启动半坡公路路基改造、永平至边江公路路面硬化、永平集镇过境线、钟碧公路威远江水电站淹没段恢复路段、58公里乡道路面硬化工程。碧云大桥建成通车。 (六)电力建设稳步推进。全年电网建设投资1.2亿元,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和无电地区电力工程10千伏线路275公里,户表安装4348户,益智35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设备安装。 (七)抓好10项重点工程建设。完成116公里县乡油路建设;云景林纸年产9万吨纸浆技改项目完成主体设备安装,部份建成调试;威远江民族文化生态走廊中段景观打造开工建设;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项目完成住院综合楼、门诊医技楼主体工程建设;长途汽车客运站完成地勘、回填土等工作;益智乡集镇迁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于2011年4月8日动工,集镇场平、防护堤、新集镇大桥建设完成;投资5723万元,完成1800件“五小水利”工程;曼转河水库完成进库道路、管理用房及导流隧洞、输水隧洞工程建设,移民安置点完成场地平整;投资2040万元,完成城东36米大道及江东中路二期建设项目路基铺筑,城市道路得到修建扩建;完成11万亩中低产林改造和1万亩核桃种植。 五、国内贸易 随着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在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和各项惠民政策的推动下,2011年全县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一)城乡市场同速稳步增长。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7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9.1%;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5亿元,增长15.5%。 (二)各行业齐头并进。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9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3亿元,增长14.6%。 (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10.2亿元,增长17.9%,占比90.9%,非公有制经济仍然是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四)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有序推进。认真抓好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兑付管理工作,确保了“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资金及时兑付,全年共兑付补贴资金1906万元,其中:“家电下乡”产品2175台,兑付财政补贴资金688万元;“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15723辆,兑付财政补贴资金1218万元。 六、财政、金融 (一)财政收支稳步增长。2011年全县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分部门看:国税完成收入3238万元,同比增长7.9%;地税完成收入21732万元,增长14.8%;财政完成收入8216万元,增长6.1%。分税种看:税收收入24621万元,增长14.12%,占全县一般预算收入的74.2%。增收较快的是营业税6205万元,增收344万元,增长5.9%;企业所得税804万元,增收435万元,增长1.18倍;个人所得税400万元,增收219万元,增长1.2倍;烟叶税3379万元,增长1582万元,增长88.1%。非税收入8565万元,增长5.8%,财政收入结构明显改善。 完成一般预算支出13.7亿元,同比增长31%。增支幅度较大的主要是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15029万元,增支4664万元,增长45%;农林水事业资金33709万元,增支15830万元,增长88.5%;住房保障资金7043万元,增支2144万元,增长43.8%。财政支出确保了工资发放、机构运转、保民生、加大对社会稳定性支出和重点支出需要。 (二)金融存贷余额稳步增加。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大环境下,全县金融机构存贷余额稳步增加。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36.5亿元,比年初增加6.6亿元,增长22%,其中:单位存款14.3亿元,比年初增加3.2亿元,增长28.8%;个人存款21.5亿元,比年初增加3.2亿元,增长17.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7亿元,比年初增加2.3亿元,增长12.8%,其中:短期贷款5.9亿元,比年初增加0.4亿元,增长6.3%;中长期贷款14.7亿元,比年初增加2亿元,增长15.7%。 七、交通运输、邮电通信 (一)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全年完成货运量829万吨,同比增长17.9%;货运周转量98237万吨公里,增长18.2%;客运量230万人,增长17.3%;客运周转量24725万人公里,增长17.8%。年末县乡公路通车里程2014公里,其中省国道216公里,县乡道1798公里。 (二)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县邮电业务总量11639万元,同比增长12.8%。拥有固定电话2.8万户,移动电话18.9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62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11637户,报纸累计订阅150万份,杂志累计订阅10万份。 八、文化、教育、体育、旅游 (一)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积极响应中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举措,开展好文化下乡活动,全年共送戏下乡96场,观众达7.2万人次;农村“2131工程”电影放映1560场,观众13.6万余人次;报刊综合阅览室2011年订有杂志80种,报纸30种,图书馆综合阅览室借阅人次达1万余人次,电子阅览室接待读者1.9万余人次。老年艺术团和乡镇文艺团体积极开展活动,共演出40场次。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茶艺表演节目《禅茶》荣获特别创意奖。做好农家书屋建设工作,截止2011年末,全县共完成农家书屋建设82个,解决农民“读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印发《景谷》36期,共3.6万份。 (二)教育事业顺利推进。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03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高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小学70所(其中村小65所),乡镇成技校5所,幼儿园15所(其中民办4所)。在校学生42296人,其中普高2558人,职高1114人,初中9828人,职业初中49人,小学生23225人,幼儿园在园儿童4341人,学前班1181人。专任教师2481人,其中普通高中202人,初中594人,小学1433人,幼儿园190人,职业高中31人,成技校17人,教师进修学校14人。2011年高考上线833人,综合上线率达97.31%,小学毛入学率达99.9%,初中毛入学率达103.3%。“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认真落实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发放困难学生生活补贴1741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