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武侯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4-09 成都市武侯区统计局

八、卫生、文化和体育

积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力推动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医改重点任务有效落实,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零差率”惠民134万人次,惠民金额1150万元;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量156.36万人次;完成全民免费健康体检16.22万人;医疗美容等特色民营医疗机构蓬勃发展;基于健康档案的区级卫生信息平台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全年社区卫生基本医疗门诊量155.46万人次,同比增长15.8%,玉林、红牌楼、晋阳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成为全国示范中心和培训基地;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6306户;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面深化区域卫生合作;积极开展门诊特殊疾病医保业务下沉和特殊医疗救助等惠民工作。公共卫生工作扎实有效,创建成为首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继续开展全国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区工作;全年未发生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70.6∕10万,“四苗”接种率99.86%,连续十余年无狂犬病发生,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率达96%以上。妇幼保健得到加强,全区产科医疗机构住院分娩剖宫产率59.1%,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6‰。严格开展公共场所、医疗市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全年共计监督检查各类场所25147户次。已实施公立医院改革的3家区级医院门诊量、住院量分别达110.5万人次和3.69万人次。

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强化文化出版物市场的监管。建成以区文化馆、区图书馆为骨干,13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支撑,85个社区(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公共文化阵地网络。举办了第二十一届“武侯闹春”、纪念建党90周年文艺活动暨“幸福成都·宜居武侯”广场坝坝舞系列文化活动等15场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直接观众达8万人;开展送图书、送文化、送服务的“书香飘武侯,文化三下乡”活动,分别组织了24场次的讲座和39场次的读者活动;落实电影放映“2131工程”,全年放映公益电影642场次,覆盖率达到100%。文化领域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10次,端掉窝点7个,取缔(关闭)无证经营电子游戏经营场所25家,收缴涉嫌盗版光碟30万余张、盗版书刊900余册,卡拉OK点歌系统正版化率达到了100%。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打造“运动成都·活力武侯”全民健身品牌,参加国家级比赛1次,参加市级比赛31次,主办区级比赛54次。学校体育发展顺利,圆满完成了学校体育八大传统项目的比赛,组织学校体育赛事8次,在各级赛事中均取得了好成绩。新建全民健身路径25条,安装“农民健身工程”即“1+2”健身工程1处,安装社区青少年室内活动室1个。截止到2011年全区共有农民健身工程13个,健身路径206条,社区青少年室内活动室12个。

九、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

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宜居环境。投入9496万元完成了老川藏路(三环路-武侯大道)8200米电力浅沟工程建设和“虹桥工程”即110KV沈家桥变电站至110KV新园变电站电力通道工程2860米电力隧道建设;投入1720万元完成了约1144米的4条断头路建设;投入约1500万元完成了三环路健康绿道(示范段)工程建设;投入约583万元完成了核桃村公共绿地建设;投入1100万元完成了红瓦寺、玉洁东街两条示范街整治工程;投入约7500万元完成了“虹桥工程”电力通道货运大道段2.19公里新建、铁佛东片区拍卖土地配套5条新建道路及黄堰河河渠改造工程3.5公里。完成下水管网疏掏13500米,检查拆换污雨水进水井、井圈(盖)1360套,清掏雨、污水进水井468座,清运水沟堆积物3200m3;铺补道路路面90105m2,完成人行道整治118000m2,施划标线21266m2,安装标志标牌28套,维修信号灯14套。投入专项经费10946.06万元清扫道路1326.22万平方米,完成对101个无专业物管院落打造。城区生活垃圾收集实现袋装化,处置清运生活垃圾37.21万余吨,无公害处理率达到100%。大力开展大气和水环境治理,工业废气、粉尘整治合格率达到100%,全年削减COD1123吨、氨氮1233吨,处理污水4836万吨。2011年末,全区园林绿地覆盖面积2360.4公顷、园林绿地面积达2082公顷,绿地率36.73%,绿化覆盖率41.64%,人均公共绿地11.04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35.61平方米。

十、人民生活、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区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0590元,同比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58元,同比增长17.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12元,同比增长18.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4。

全年城乡新增就业1373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754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新增253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7%,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农民集中居住区实现比较充分就业。为农民工及城镇失业人员发放培训券11000人,培训城镇失业人员484人,培训进城农民工9350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5530人,创业培训510人,发放小额贷款3115万元。劳动部门主动监察用人单位850户,年检用人单位3700户,受理处置投诉案件1266件;处理群体突发事件31件,涉及劳动者1620余人,追回被拖欠克扣工资等2146.66万元,结案率达98%以上;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558件,审结535件,办结率达95.87%;受理工伤案件461件,认定464件。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完善。社保基金征集率达到95%以上。2011年,征地农转非人员实现应保尽保,共计2262人,其中领取养老金1166人。历年各类基金滚存结余总额12.92亿元。全年新增在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8.22万人,新增基本医疗保险8.29万人,新增失业保险4.21万人,新增工伤保险6.99万人,新增生育保险8.07万人。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全年养老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大病医疗互助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支付达8.38亿元。为42位特困老人提供政府购买服务,支出居家养老服务金13.11万元,向40位百岁老人发放高龄补贴13.8万元。年末全区有敬老院、养老院9所,床位数1279张,入住老人932人。

十一、人口

2011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0.9万人,比上年减少0.2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975人,出生率6.51‰;死亡人口1895人,死亡率3.1‰;人口自然增长率3.41‰;人口机械增长率-7.4‰。全区符合政策生育率9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