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武侯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武侯区统计局 2012年3月6日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按照建设“商务高地、宜居武侯”的既定部署,同心协力、锐意进取,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全区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12亿元,同比下降16.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4.7亿元,同比增长1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7%,拉动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99.1亿元,同比增长1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2.3%,拉动经济增长9.5个百分点。在各行业中,第三产业已成为全区经济的主要支撑。三次产业比重为0.02﹕27.93﹕72.05。 民营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373.7亿元,同比增长16.7%,占地区生产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7.5%。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8.1亿元,同比增长1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5.6亿元,同比增长16.5%。民营企业(仅指四川省民营经济综合实力评价中的个体、私营、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创造税收收入33.3亿元,比上年增长29.3%。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财政总收入118.8亿元,比同比增长3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1亿元,同比增长31.3%。实现税收收入28.3亿元,同比增长34.1%。地方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增长迅速,2011年全区一般预算支出47.6亿元,同比增长32.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1亿元,同比增长5.2%;教育支出6.8亿元,同比增长14.2%;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4.6亿元,同比增长34.8%;医疗卫生支出2.6亿元,同比增长18.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2.1亿元,同比增长40.0%。 二、农业生产 2011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8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297万元,比上年降低11.7%;林业产值65万元,比上年降低3.0%;畜牧业产值300万元,比上年降低38.8%;服务业产值120万元,比上年降低5.6%。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1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8.7亿元,同比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5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末资产总量达到176.6亿元,比上年增长6.7%,实现利税总额44.2亿元,同比增幅66.7%。 工业集中建设稳步推进。2011年,武侯新城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8亿元,同比增长12.2%,园区集中度达59.4%。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4.8亿元,同比增长21.4%。完成工业投资28.1亿元,技改投资14.8亿元。 建筑企业保持了增长势头。2011年全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7.8亿元,同比增长31.6%;施工面积711.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6%;竣工产值57.0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3.9亿元,同比增长12.1%。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4.6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98.2亿元;更新改造投资42.5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45.8亿元。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入资金44.8亿元,同比下降1.0%,占总投资额比重的14.2%;第三产业投入资金269.9亿元,同比增长14.8%,占总投资额的85.8%,为全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重点项目建设龙头作用明显,85个重点项目当年完成投资201.9亿元,同比下降10.4%,占全部投资额的64.2%。 房地产投资总体下滑。2011年共有施工项目89个,完成投资额145.8亿元,同比下降7.5%;开发项目施工面积88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3%,其中新开工面积132.8万平方米,同比降低31.3%;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47.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4%,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38.0亿元,同比增长4.5%。 五、商业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区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9亿元,同比增长19.0%。分行业看,批发业35.5亿元,同比增长192.9%;零售业322.8亿元,同比增长14.1%;住宿业3.9亿元,同比下降64.9%;餐饮业43.6亿元,同比增长24.7%。从经济类型看,私营个体经济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主体经营力量,实现零售额100.6亿元,同比增长34.3%,占全部零售额的24.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股份制等经济形式仍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实现零售额197.5亿元,同比增长25.3%。 六、招商引资 全年共引进市外内资项目801个,到位资金180.4亿元;实际使用外资6.77亿美元,同比增长40.4%;完成外贸出口19.69亿美元,同比增长3.8%。全年签约引进市级重大项目32个,引进市级特别重大项目15个,新引进的世界500强项目1个(华特迪斯尼公司),世界500强分公司升级为独立法人1个(安盟保险(中国)有限公司)。“第十二届西博会”上签约金额达到85.38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2011年,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07家,位居五城区之首。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97.03亿元,税收15.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40%和20.07%。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组织企业争取上级科技计划资金,全年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6项,立项58项。其中国家级立项14项,获得资助资金515万元;省、市级立项44项,获得资助资金1524万元。全年共安排区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2906万元。组织企业申报科技进步奖,共获得省市科技奖励16项,其中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虚拟机场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都华日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的HR-02S双通道双极化宽带数字相关干涉仪测向系统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成都桑莱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降阻剂获专利奖金奖。协助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年申请各类专利6230件,其中发明专利1549件。 教育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大,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加强,城乡一体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全国首个“基础教育国际化实验区”和“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实验基地”。2011年,全区教育总投入6.94亿元,生均教育经费达到8428.26元,生均公用经费2182.67元,累计拨付在职教师绩效工资和退休教师生活补贴2.66亿元。外双楠小学综合楼建设工程投资5250万元,建筑面积16167平米,新增学位270个。机投中学综合楼及食堂工程投资3500万元,建筑面积15511平米,新增学位720个。投资2600万元完成全区公办学校基建维修工程。投资150万元完成成都第二十幼儿园装修及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全年投入1000多万元,新增电脑1300台,更换8间网络教室,重建4所学校的校园网,新装50个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完成6个学校的监控扩容、10个学校的远程互动授课教室建设和130个电子标准化教室建设。区域教育国际化加强,国际教育与合作不断深入。全区已结对2个国际友好地区,23所公办中小学与国外结对,派往英国的“汉语助教”人数约占全国的9%,占成都市当年派出总人数的83%。派往美国汉语志愿者录取人数占四川省45%,居第一。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全年接收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子女40480人次,免课本费、作业本费及杂费1880.2万元;为74498人次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职业教育券补贴、家庭困难学生免学费等共计1731.325万元;对22所公办幼儿园5978名学生发放少儿互助金卡;对低保、孤儿、残疾学生、特困户子女实施教育资助达851人次。截止年底,全区共有公办小学37所(其中含九年一贯制3所,在校小学生371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52人),在校学生43830人,专任教师224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中学校30所,其中公办中学14所,民办初中16所,公办中学在校生总人数为34602人,专任教师1733人;幼儿园138所,在园幼儿29247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