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仪征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对外贸易形势较好。全年进出口总额8305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3%,其中出口4643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0.6%。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全年共完成旅客运输量140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公路客运量138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货物运输量1024.3万吨,比上年增长26.3%,其中公路货运量499.3万吨,比上年增长23.5%。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10.5万吨,比上年增长2.6%。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29002辆,比上年增长33.6%,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24109辆,比上年增长54.7%。 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5.01亿元,比上年增长7.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7.56万户,比上年增长2.4%;移动电话用户53.41万户,比上年增长8.6%;互联网用户7.96万户,比上年增长15.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3.17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95亿元,增长35%。财政总支出43.03亿元,增长20.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5.84亿元,增长25.1%。 金融信贷保持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6.05亿元,比年初增加36.3亿元。其中储蓄存款161.25亿元,比年初增加24.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6.14亿元,比年初增加28.5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7.08亿元,比上年下降1.4%。其中财产险收入2.02亿元,增长22.4%;人寿险收入5.06亿元,下降8.7%。赔付款1.76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财产险赔付0.91亿元,增长4.6%;人寿险赔付0.85亿元,增长4.9%。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建成扬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7个、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61个。创成省级以上品牌3个,推动双环、天韵等公司参与6项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加强科技合作服务,促成产学研合作协议53项,全年申报科技计划项目获立项75个。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35人、优秀博士18人。全年各类专利申请数达1845件,其中发明专利346件;专利授权88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2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基本达标。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改造校舍9万平方米。建成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启动市实验小学、大仪小学、铜山小学异地新建工程。建成数字化校园48所。推进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建设,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学前教育差距。创成省优质幼儿园22所,学前幼儿入园率95%以上。完善扶贫助学机制,发放各类助学金531万元,受助学生6722人。义务教育取得实效。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1%,小学净入学率保持100%。年末全市共有高中5所,在校生10467人;初中18所,在校生13689人;小学36所,在校生24755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2375人(含中专);幼儿园35所,在园幼儿11117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群众文体生活更加丰富。设立群众文化活动专项资金,保障群众文化活动正常开展。举办“月月喜相逢”广场演出、第六届少儿艺术节等文艺活动18次。举办“白沙讲坛”17期。9个镇均建立农民艺术团,正常开展演出活动,建成村级文化活动示范广场20个。送戏下乡80场,送电影1800场,送书2万册。成功承办2011年省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建成江上青烈士史迹陈列馆、盛氏兄弟故居,完成网吧“单改连”升级改造。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广全民健身运动,成功举办全民健身节。推动广电事业发展,建成广播电视直播车,新发展有线电视8200户;启动农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完成整转用户5万户。 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镇、村公办卫生机构实施一体化管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延伸到村。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建成市人民医院、南医大三附院病房楼,完成十二圩卫生院异地迁建工作,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成率87%,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0个。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通过验收。深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4万份,建档率60%;妇女病免费普查率97.14%。扎实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免费开展婚前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计划生育率达99.22%,深入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流动人口计生均等化服务,有序发放持证退休职工计生一次性奖励金,被表彰为省“十一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年末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764张,卫生技术人员2318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856人。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深入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所有镇创成国家生态镇。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乡镇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城乡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88%以上。启动生活垃圾焚烧配套工程。新增造林4万亩,其中成片林2.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7%。全面实施秸秆禁烧,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完成化学需氧量削减90吨、二氧化硫减排730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1.1分。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66186人,其中农业人口297504人,非农业人口268682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49.2%。 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根据对100户城镇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75元,比上年增长17.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8%。人均消费性支出14715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37.1%,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20.8%。根据对100户农村居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826元,比上年增长18.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942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为36.5%,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为18.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4.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为54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42万人和14.77万人、8.30万人;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8.5%,98.7%和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32.48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2.7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629人,新增城镇就业613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8%。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大力开展助医、助学、助困、助孤、助残等慈善救助活动,实施重点优抚对象“安心工程”,提高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标准,发放城乡困难群体物价补贴400万元,开工建设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开展尊老敬老活动,发放80周岁以上老年人尊老金709万元。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2580张。城乡居民12188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