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临沭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4-06 临沂市临沭县统计局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78亿元,下降3.4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53亿元,与去年持平略增;人身险保费收入1.25亿元,下降4.92%。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0.45亿元,增长10.86%,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0.29亿元,增长6.27%;人身险业务赔付0.15亿元,增长20.94%。

七、科技、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县已建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国际合作研究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省创新方法试点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全县“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数量已达14家,“山东省专利能力创造能力培育单位”1家。全县共申请专利316件,其中发明专利132件,授权192件。鉴定验收各级科技成果43项,其中省级14项,市级1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5项,获得临沂市科学技术奖11项,评选出临沭县科技进步奖34项。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招收小学新生8769人,初中生7980人。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升学率99.97%,初中毕业升入高中升学率70.80%。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264所,其中高级中学3所,初级中学20所,小学84所,职业中专1所,特教学校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高考补习学校1所;教职工总数6446人,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和职业中专分别为1172人、2113人、2573人、241人;在校生共106690人,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和职业中专分别为11659人、24270人、45325人和6842人;毕业生21017人,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和职业中专分别为3277人、7766人、7979人和1995人;招生29671人,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和职业中专分别为4203人、7980人、8769人和2614人。

八、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文化惠民工程更趋完善,投资40万元改造扩建了面积达700平方米,集教育辅导、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会议讲座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排练大厅,成功争创“国家二级馆”;县图书馆投入13万元用于图书馆馆藏图书购置,新增图书2500多种、5300多册,接待读者近33万人次,流通图书24.8万册次。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全县共提升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村级文化大院150个、农家书屋40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实现了全覆盖。年末全县文化艺术机构1个,公共书馆1个,图书藏量169.6千册,文化艺术馆1个,文化管理机构1个。无线广播电台1座,广播覆盖率95%,电视转播台1座,有线电视覆盖率96%。

卫生事业。2011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8个,其中医院2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院12个,专科防治所(站)2个。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605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535人,其中执业医师465人,执业(助理)医师605人,注册护士332人。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2011年全县共有54.99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405万人次参合农民得到补偿,支出新农合基金1.31亿元。

体育事业。组织开展了临沭县第三届运动会暨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全县第二届“万象杯”万人长跑比赛、第二届“公路杯”迎新年群众登高健身活动、全县中小学春季田径运动会等。积极参与上级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参加山东省青少年锦标赛,荣获自行车2金2银1铜、拳击1金1银1铜、射击1银1铜、摔跤1银、跆拳道1银1铜、田径2铜。参加全市青少年儿童锦标赛暨全市第五届运动会预赛的11个大项的比赛共获得70枚金牌,暂列全市首位,团体总分1408分,居全市第二位。

九、技术监督、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质量强市战略加快实施。2011年,共培训特种设备操作人员642人次,各类衡器检定7290台次,产品质量检验3640批次,标准登记新办53家,代码证新办380个,年审730个,特种设备定期检验3100余次,检验率达96.68%。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17.7%和10%。全年受理各类安全生产许可1776件,共开展各类专项安全生产检查18次,排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1381家(次),整改消除隐患848条,打击取缔各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30起,立案查处37家。

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流域污染治理水平不断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重点调查单位23个。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538万吨,化学需氧量631吨,氨氮71吨,生活污水排放量704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100%;工业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5767吨,氮氧化物2332吨。

十、人口与就业

2011年末,全县共有人口633718人,人口出生率9.03‰,死亡率5.06‰,人口自然增长率3.97‰。

全县年末从业人员37.3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05万人,农村从业人员34.28万人;从事第一产业人员17.56万人,第二产业人员10.82万人,第三产业人员5.90万人。全县城镇在岗职工3.05万人。

十一、居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全县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090.16元,同比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814.5元,增长16.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36.19平方米,比上年提高2.17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24.90元,比上年增加1256.17元,增长18.84%,农民生活消费支出5153.74元,比上年增加623.02元,增长13.75%。其中,食品支出1798.15元,比上年增加120.39元,增长7.18%;衣着支出363.53元,增长22.48%;居住支出1096.24元,比上年增长18.69%;家庭设备、用品支出365.54元,比上年增长1.30%;交通和通讯支出751.02元,增长22.48%;文化教育、娱乐支出375.28元,下降1.19%;医疗保健支出277.83元,比上年增长60.23%。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0.35平方米。全县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04台,电冰箱41台,电话机40部,移动电话201部,影碟机13台,洗衣机90台,摩托车50辆,家用计算机15台。

就业需求旺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1299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4012人。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6588人、109040人、30258人和352256人。职业技能培训稳步发展。全年共组织各类培训20137人,其中再就业培训5300人,创业培训137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3467人。认真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全年组织大型招聘会30场,新增劳务合作用工单位10家,劳务输出人数累计达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