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我市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乐居吴江战略目标,发展创新型经济、优化生态宜居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发展社会民生事业、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2.28亿元,比上年(以下同)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9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99.4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61.83亿元,分别增长4.1%、10.9%和15.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6∶58.7∶3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7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417元。 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25.00亿元,增长11.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2.88亿元,增长25.0%。财政支出227.74亿元,增长10.0%,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08.06亿元,增长28.6%。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8%,居住类价格上涨5.9%,衣着类价格上涨3.1%,烟酒类价格上涨2.8%,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2.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9%。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15亿元,增长14.8%,其中农业产值22.31亿元,增长13.8%。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1450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67477吨,其中夏粮总产量35656吨,秋粮总产量131821吨。夏粮亩产335.8公斤,油菜亩产172.9公斤,水稻亩产611.6公斤。全年肉类总产量17215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4850吨,禽肉产量2265吨。全年水产品总产量76668吨。 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3.98千公顷,累计达到30.99千公顷。其中新增农业面积1.63千公顷,累计高效农业面积17.32千公顷;新增渔业面积2.35千公顷,累计高效渔业面积13.67千公顷。新建高标准农田3.19千公顷。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98只,累计达到290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00.01亿元,增长1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965.56亿元,增长20.0%,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80.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39.28亿元,增长17.9%,实现利税总额235.68亿元,增长13.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0.9%,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2个行业大类中,27个行业实现产值增长,占比84.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8.5%;纺织业增长22.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5.4%;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24.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6.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3.4%;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5.4%。 规模以上工业电子资讯、丝绸纺织、通讯线缆、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分别实现产值982.82亿元、892.86亿元、320.88亿元、250.01亿元,分别增长18.5%、22.5%、22.7%、16.3%。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1283.40亿元,增长28.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43.3%,比上年提高11.0个百分点。 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38.13亿元,增长21.9%,其中私营企业完成939.25亿元,增长20.6%;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1816.64亿元,增长18.9%。轻工业总产值1128.27亿元,增长24.1%;重工业总产值1837.29亿元,增长17.6%。全年工业用电量168.85亿千瓦时,增长19.2%。 (以下数据由吴江市经信委提供) 全市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89家,比上年增加51家,超10亿元企业44家,比上年增加4家,超50亿元企业8家,超100亿元企业4家,年末拥有上市公司8家。 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10家,比上年减少1家。年末从业人员6.20万人,增长2.6%。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3.16亿元,增长33.6%。房屋施工面积1189.7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32.11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5.1%和24.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21.69亿元,增长25.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额0.90亿元,下降45.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额269.79亿元,增长28.3%,其中工业投资269.38亿元,增长28.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额251.00亿元,增长22.4%。分经济类型看:民资投资306.08亿元,国有集体投资127.50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88.11亿元,分别增长22.6%、21.5%和41.0%。 工业投资中,丝绸纺织业117.57亿元,增长32.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5.65亿元,增长22.1%;电子信息业31.78亿元,增长9.2%;电缆光缆业18.74亿元,增长21.0%;日用化工业4.97亿元,增长43.2%。 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业投资151.67亿元,增长45.1%;水利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56.28亿元,增长4.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4.99亿元,增长71.5%;教育投资3.14亿元,增长94.5%。 全市新兴产业投资93.49亿元,增长60.5%,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达34.7%。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03.28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75.5%。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3.40亿元,增长43.3%,其中住宅投资104.87亿元,增长45.6%。施工房屋面积873.66万平方米,增长14.6%,竣工房屋面积151.17万平方米,增长1.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11.85万平方米,增长16.1%。商品房销售面积165.96万平方米,增长5.9%,商品房销售金额107.50亿元,增长19.9%。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年完成公路旅客运输量5376万人、货物运输量925万吨。年末全市拥有等级公路里程230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6公里,一级公路207公里。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138121辆,比上年净增27110辆,增长24.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18292辆,净增23875辆,增长25.3%。 全年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收入21.12亿元,增长8.1%,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17亿元,电信业务收入19.95亿元,分别增长31.5%和7.0%。全年发送函件512万件,报刊发行2643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42.65亿元,增长21.2%。年末本地电话用户35.72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7.2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3.35万户,比上年净增20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117.70万户,其中宽带用户25.41万户,宽带用户比上年净增3.78万户。 全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0.81亿元,增长15.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897万美元。景区门票收入13500万元,增长14.9%;旅行社营业收入10646万元。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馆19家、旅行社24家。 六、国内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