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65亿元,增长18.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81.64亿元,增长18.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82亿元,增长17.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29.97亿元,增长16.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3.68亿元,增长28.0%。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汽车零售类38.12亿元,增长55.9%;石油及制品类27.15亿元,增长23.0%;食品、饮料、烟酒类10.49亿元,增长33.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6.96亿元,增长10.9%;中西药品类4.71亿元,增长15.5%;通讯器材类3.76亿元,增长27.8%。 年末亿元以上市场14个,实现成交额971.4亿元,增长11.1%。 七、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24.26亿美元,增长16.3%,其中出口115.88亿美元,进口108.38亿美元,分别增长16.6%和15.9%。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116.65亿美元,增长17.7%。 全年累计新批外资项目136项,注册外资22.57亿美元,总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实际到账外资11.30亿美元,增长10.7%,全市新批和增资项目中,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9个,合计注册外资21.43亿美元,占全部注册外资的95%,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6个,合计注册外资12.63亿美元。 全年新签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11177万美元,下降45.4%,完成营业额16368万美元,增长102.1%。新批境外企业9家。 八、金融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627.64亿元,比年初增加196.26亿元,增长13.7%;本外币贷款余额1290.52亿元,比年初增加194.78亿元,增长17.8%。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550.67亿元,比年初增加175.55亿元,增长12.8%,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55.66亿元,比年初增加40.36亿元,增长7.8%,人均储蓄额69399元,比上年提高4825元。年末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213.33亿元,比年初增加196.20亿元,增长19.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84.83亿元,比年初增加153.21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512.65亿元,比年初增加48.70亿元。 年末全市共有保险机构32家,全年保费收入22.43亿元,增长19.3%,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8.75亿元,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3.68亿元。各类赔付5.22亿元,增长30.4%。 年末证券登记开户数6.17万户,全年实现证券交易额817.40亿元,下降5.4%。 九、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额306.45亿元,其中市政建设32.00亿元,电力建设24.90亿元,社会事业23.02亿元,环保生态9.45亿元。 滨湖新城生态公园全面启动,东太湖生态清淤工程全面完成。新增和调整城乡公交线路47条;新增和更新公交车辆61辆;更新出租车114辆。建成七都镇公交客运枢纽站和盛泽镇公交枢纽,同步建成盛泽出租车综合服务区。建成294个城乡公交候车亭。完成150公里农村公路改造。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02万亩。年末城市化率达到63.02%。 年度环境污染治理投资2.98亿元,安排污染治理项目152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2.9分,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359天。 十、科技和教育 全市批准立项的各类科技项目479项,其中国家级30项,省级16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1家,累计94家。新认定的省高新技术产品173项,累计达722项。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23.98亿元,增长17.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8.0%。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28729件,其中发明专利3850件,分别增长47.6%和129.7%;专利授权量30041件,增长104.4%,其中发明专利262件,增长127.8%。 年末全市共有学校7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所,小学35所、普通中学36所、中等职业教育2所;全市在校中小学学生总数90079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为48067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为35370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为6642人。年末全市共有专任教师7705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拥有文化馆1个,镇文化站8个。全年举办各类展览会(市博物馆)41次,组织文艺演出280次。拥有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113.5万册,借阅人次63万人次。拥有影剧院3家,席位2785张。有线电视入户率102.5%。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42个,其中医院7家、卫生院15家,全市各类卫生工作人员576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38人,注册护士1847人。拥有床位数4714张,其中医院3521张,卫生院1193张。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41.84万人。 全年全市共承办了12项省级以上体育比赛,组织开展了“新春杯”乒乓球赛、市级机关“三八”妇女节健身运动会、“地税杯”领导干部乒乓球比赛、“工商杯”男子篮球比赛、“农行杯”迎新长跑赛、外资企业运动会等多项传统体育赛事。完成省市两级运动员注册300多人,向省级输送10名,获得“人才输送奖”且在全省县级市排名第二,获得“突出贡献奖”且在全省县级市排名第四。在省县级体育工作综合考评中位列第五名,荣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县级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最佳赛区”、“江苏省体育彩票销售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801784人,比上年增加2215人,其中男性人口917人,女性人口1298人,男女性别100:102。全年出生6609人,出生率为8.25%。;死亡5753人,死亡率为7.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7%。。全市非农业人口330374人。年末全市登记外来暂住人口65.63万人。 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统计,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7150元,增长1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12元,增长13.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2231元和11307元,分别增长14.3%和19.8%。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7.4平方米。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7%和36.3%。城镇、农村居民百户家庭拥有电脑分别为109和82台。 十三、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累计参保45.68万人,享受养老保险人数7.18万人。医疗保险累计参保54.1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35.75万人,农(土)保参保25.11万人。全面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人均增资140元。年末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1673人,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分别为1375人和10298人,全年累计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5912万元。年末全市拥有各级民间职业介绍机构104家,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12家。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43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0.60万人,安置城镇职工再就业0.1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