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临沭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国、地税收入合计5.96亿元,增长18%,其中国税收入3.26亿元,增长19.8%;地税收入2.7亿元,增长16%。 金融形势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6.35亿元,比年初增加2.36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52.52亿元,比年初增加7.7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2.83亿元,比年初增加5.26亿元。全县开展担保业务的公司2家。 保险业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75亿元,增长1.1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46亿元,下降1.83%;人身险保费收入1.29亿元,增长2.22%。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0.55亿元,增长20.67%,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0.20亿元,下降10.74%;人身险业务赔付0.35亿元,增长51.20%。 七、科技、教育 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各类科研机构达到23家,全年共取得县级以上科技成果57项,其中县级以上科技奖励54项。全年申请专利163件、授权专利197件。争取并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23项,省以上科技研发经费1125余万元。全县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高校中试基地15家。 2009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299所,其中高级中学3所,初级中学21所,小学92所,职业中专1所;教职工总数6589人,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和职业中专分别为1109人、2059人、2840人、241人;在校生共107262人,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和职业中专分别为10907人、23386人、47240人和5304人;毕业生21361人,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和职业中专分别为3642人、7154人、8976人和1589人;招生30523人,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和职业中专分别为3588人、8228人、7280人和1720人。 八、文化、体育、卫生 文化事业。以广场为载体,开展了全县第二届舞龙秧歌会等一系列群众性文艺演出;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临沭”;实施“2131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县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进一步加强。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盘遗址的发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掘遗址1100多平方米,发现了北辛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岳石文化时期的石器、骨器、陶器、墓葬及房子的建筑遗址以及西周的陶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窑,汉代的井、砖、罐等丰富的遗迹遗物。年末全县文化艺术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藏量新增1500册,文化艺术馆1个,文化管理机构1个。无线广播电台1座,广播覆盖率91%,电视转播台1座,有线电视覆盖率96%。 体育事业。2009年,我县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全民健身月先进单位,并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殊荣。以迎全运为主题,举行了“全球通”杯职工乒乓球比赛、“人保杯”全县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全民健身月暨首个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体彩杯”全县象棋比赛等一系列群体活动,组织参加了“全民健身共享全运”临沂市县区篮球比赛,共18个代表队参加,获第十一名,列县区第五名,并会同有关部门举办了全县中小学春季田径运动会,参加了临沂市春季田径运动会,获得团体总分第八名。 卫生事业。2009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8个,其中医院2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院12个,专科防治所(站)2个。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595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99人,其中执业医师466人,执业助理医师132人,注册护士32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入推进:2009年,全县共有52.9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县农业人口的98.26%;共筹集新农合基金5291.42万元,全县350.23万人次参合农民得到补偿,共支出新农合补偿款5203.58万元。 九、技术监督和安全生产 技术监督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共检定修理加油机990余台次,各类衡器2600件,天平170台次,小容量780件,定量包装商品检验550个批次。全年共抽样1060批次,委托检验740个批次,检验率达100%。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标准备案受理15家,备案12家,标准登记30家,代码年审850家,新办180家,变更130家,换证230家。 安全生产事故下降。全年共发生各类一般事故83起、死亡30人、受伤36人、直接经济损失30.87万元,同比分别下降31.4%、6.3%、14.3%和27.6%。其中,道路交通事故61起,同比上升1.7%;死亡30人、受伤36人、直接经济损失20.77万元,同比分别下降6.3%、14.3%和17.7%。火灾事故22起、直接经济损失10.1万元,同比分别下降63.9%和42%。 十、人口与就业 2009年末,全县共有人口648341人,比上年末增加3806人,增长5.32‰,其中非农业人口96425人。全县人口出生率9.27‰,死亡率5.94‰,人口自然增长率3.35‰。 全县年末从业人员38.54万人,其中城镇3.22万人,农村35.32万人,从事第一产业人员17.62万人,第二产业人员12.01万人,第三产业人员5.69万人。全县在岗职工3.22万人,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16人。 十一、居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0元,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802元,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5804.45元,比去年增加496.79元,增长9.3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997.29元,比去年增加546.21元,增长15.83%,其中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保健分别支出1480.22元、257.9元、865.9元、236.95元、496.46元、372.6元、200.98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33.36平方米和28.66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提高1.17和1.9平方米。全县农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00.28台,电冰箱26.94台,固定电话70.56台、移动电话135.83台,影碟机49.17台,洗衣机73.06台,摩托车55.83台。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649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8992人。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67万人、8.12万人、2.98万人和4.69万人。职业技能培训稳步发展。全年共组织各类培训11689万人,其中再就业培训2398人,创业培训5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791人。认真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全年组织大型招聘会5场,新增劳务合作用工单位7家,劳务输出人数累计达6700人(次)。 注:①电信部门数据为联通、移动、电信和铁通的合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