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7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6.3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4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8.51万户,增长8.67%。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6.26万户。全年订阅报纸1001.85万份,同比增长1.62%;杂志70.3万份,增长7.62%。 全年接待旅游人数92.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12%。其中,一日游游客68.39万人(次),过夜旅客24.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1亿元,增长104.89%。 七、金融 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16.8亿元,比年初增加43.2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4.92%。其中,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14.53亿元,比年初增加14.55亿元,同比增长14.56%。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52.29亿元,比年初增加2.45亿元,同比增长1.63%。 全年全市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为96.98亿元,较上年下降32.95%;托管市值总额为3.83亿元,下降73.07%;2011年新增开户3361户,在册总户数39575户。 保险业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43亿元,比上年增长9.48%。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2.49亿元,增长12.67%;承保额1085.98亿元,增长37%;赔付支出9265万元,下降0.68%。寿险保费收入3.94亿元,增长7.65%;承保额172.17亿元,增长1.07倍;给付支出7266万元,增长10.25倍。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69项,安排市拨科技三项费240万元。共申报国家(省)级科技项目24项,批准立项1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5项;受理专利申请250件,已授权150件。 全市现有普通中小学91所;在校中小学生65847人,其中:高中生13631人、初中生19003人、小学生33213人;中小学专任教师4177人。全市现有幼儿园67所,其中公办11所、民办56所。3—6岁儿童入园率达到65%;农村幼儿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90%。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达到98.89%;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毕业率和完成率均达到100%。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4%;普通高考专科以上上线率93.9%。中小学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1.04%。全市成人和青壮年识字率均达到99.13%。全年撤并农村中小学36所,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15.35万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 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2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24.5万册;全年艺术团体表演场次248次。已建成“农家书屋”13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村文化室138个,社区文化中心34个。全年图书馆共借阅图书近16万余册,接待读者20万余人次。全年争取国家资金200余万元,为138个村配备了投影仪等文化信息建设配套设施,为12个乡镇配备了音响、电脑、办公桌、投影仪等设备。 全市共有中短波发射台1座,调频发射台4座,电视转播发射台8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6.7万户,其中已转换数字电视用户6.5万户。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5.77%和91.43%。全年城乡共组织放映公益电影1889场。 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34个,其中:医院9所,乡镇卫生院12个,村级卫生室138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1910张;卫生机构人员总数3578人;卫生技术人员296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79人,注册护士999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784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孕产妇、婴儿、5岁以下儿童和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0、11.52‰、12.42‰和9.39‰;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100%;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平均达到98.37%;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78.93%。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全年常住人口46.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4万人,乡村人口17.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3.1%;金川区人口22.97万人,永昌县人口23.62万人。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74元,比上年增加2395元,增长13.55%;人均消费性支出16698元,增长17.7%,恩格尔系数为36.2%;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31.4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709元,比上年增加756元,增长12.7%。其中永昌县6438元,增长12.2%;金川区7780元,增长14.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7430元,增长106.6%,恩格尔系数为23.57%;农村居民人均房屋面积达到38平方米。年末在岗职工7.05万人,与上年相比减少0.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6730元,增长10.99%。 十一、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655人,全年共接收应届高校毕业生1458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78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2%。全年创劳务收入8.4亿元,输转人数8.31万人。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55456人;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78569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6066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70246人;参加城镇职工生育保险人数14870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147141人。城市低保对象19055人,发放低保资金4883.15万元;农村低保对象12187人,发放低保金1098.21万元。城市低保标准比上年提高10%,由每月209元提高到了230元(比省上标准高5元),月人均补差由138.5元提高到了160元(比省上标准高10元);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每年1100元(比省上标准高出4元),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由68元提高到了72元。 “五城联创”工作取得新进展,我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第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2011年水利年度,东、西两大河流来水量44253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7144万立方米。其中:东大河来水量26953万立方米,较上年减少4454万立方米;西大河来水量17300万立方米,较上年减少2690万立方米。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三大水库蓄水总量12355万立方米,较上年同期增加4.72%。全年引硫济金工程引水4215.99万立方米。 全年全市完成环境治理项目27项,投入资金3.18亿元。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42万吨,比上年增长1.88%;氨氮排放量0.55万吨,增长3.34%;二氧化硫排放量11.64万吨,下降1.56%;氮氧化物排放量3.03万吨,增长3.44%。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综合指数为2.13,比上年下降10.99%,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344天。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81%。城市污水处理率98.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绿地率28.2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0.49%;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28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22.72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