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州临潭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4-06 甘南州临潭县统计局

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765万元,增长28.5%,其中各项税收收入2027万元,增长34.7%。分部门看完成情况:国税部门累计组织收入1144万元,下降2.9%;地税部门累计组织收入3309万元,增长41.8%;财政部门累计组织收入621万元,增长12.9%。地方财政支出98994万元,增长6.5%。

金融业:2011年,全县金融行业实现增加值4337万元,比上年增长9.2%。年末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78499万元,增长19.1%。各项贷款余额为76379万元,增长17.5%。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在人行的准备金存款余额为19706万元,准备金率12.1%,存款准备金率稳定,金融机构备付能力保持正常。

八、教育、卫生事业

教育事业:2011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28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独立高中1所,独立初中3所,职业技术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5所,小学114所,学前教育幼儿园3所。在校学生31999人,在校教职工1888人。

教师培训:全县选派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寒假培训25名,培训全省藏区中小学校长12名,培训全省藏区中小学骨干教师50名,甘肃省第二届高雅艺术暨中小学舞蹈骨干教师培训1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16名,参加甘南州校长培训18名,参加国家级(北京)校长研修班培训2名,参加省级校长研修班培训2名,组织全员培训530人、班主任培训270人、学科骨干培训50人、信息技术培训52人,参加培训的校长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3%。小学、初中专任教师任职资格合格率达100%。

全县有2名教师获得省级青年教学能手称号,13名教师获得州级青年教学能手称号,16名教师被评为县级青年教学能手。有10名教师被评为甘南州骨干教师,3名教师被评为甘南州学科带头人,有5名教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省州优质课观摩评比活动中,5人获得省级二等奖。申报省级课题13项,其中两项被确立为省级教研课题。组织学生参加了各级各类竞赛,共有54名学生获得省州级表彰,1名教师获得指导教师奖。

两基教育: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没有辍学学生,巩固率为100%,毕业率为100%。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9.67%,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3.82%。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分别为16814人、320人,入学率均为100%;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在非服务区人数分别为655、407人,入学率100%。初等教育完成率分别为97.07%,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学业完成率分别为92.17%。

高考录取:全县有10名初三毕业生被西北师大附中录取,占全州录取总数的45%;共有1022名考生被普通高校本科、专科(高职)院校录取,录取率为83.84%,录取人数比去年增加198名,录取率比去年上升了20个百分点。其中,临潭一中考生常秀娟同学以文史类531分的成绩名列全州第一,并被天津外国语大学录取。

成人教育:全县共培训农民工1761人,职业技能鉴定1252人。招收开放教育学员718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105人,完成自学考试报名83人。

卫生事业:2011年末,全县有各类卫生机构32个,其中:综合医院3个,卫生院17个,妇幼保健站1个,疾控中心1个,社区服务中心(站)4个,新农合、爱卫会、红十字会等其它卫生行政事业管理单位6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465张,与上年持平,其中:医院300张;卫生院165张。

拥有卫生技术员435人,增长2.3%。其中:执业医师137人,下降5.5%;执业助理医师40人,增长25%;护理人员103人,下降12%;药剂人员16人,下降5.9%,检验师24人,下降4%。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员32人,增长5.7%。

保健防疫:2011年,全县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率为62.5%;三岁以下儿童体检率47.2%;城镇和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率分别60%、40%;0-6岁儿童预防保健覆盖率98%;城乡老年人保健和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均95%,重型精神疾病管理率95%。国家免疫规划类疫苗接种率98%,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85%。2011年开展了麻疹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强化免疫工作,累计接种麻疹疫苗26029人,接种率98.4%,接种脊灰疫苗7906人,接种率96.4%。全县碘盐覆盖率100%,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90%。

妇女幼儿:2011年,全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76.9%;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61.5%。全年住院分娩1630人,住院分娩率87%,消毒接生率96.3%。全年无新生儿破伤风发生,孕、产妇死亡率106.7/10万人,婴儿死亡率14.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7.6‰。全县登记结婚1857对,婚前医学检查1300对,婚检率72%。

九、城乡居民生活、社会保障事业

居民生活:2011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101787万元,增长31.1%。

城镇居民:2011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人数7382人,工资总额27636.7万元,人均月工资3119.8元,增长41.2%。全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6.3元,增长20.3%。从收入构成情况看:工资性收入10942.6元,增长22%;经营净收入1116.2元,增长31.3%;财产性收入204.2元,下降9.3%;转移性收入751.8元,下降14.3%。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12163.7元,增长30%,其中消费支出8854元,增长49.7%。

农村居民:2011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801元,比上年增长15.7%。农牧现金收入2550元,增长28.1%,其中:工资性收入1237元,增长41.9%;家庭经营现金收入942元,增长25.9%;财产性收入下降100%;转移性收入371元,增长17.6%。

农牧民现金支出2055元,增长18.6%,其中生活消费支出1575元,增长17.5%。

社会保障:

城镇社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30人,增长11.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160人,增长3.2%,覆盖率为10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736人,与上年持平;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451人,增长28.9%;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702人,增长34.8%;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417人,增长1.5%,覆盖率为99%,提高2个百分点。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当年征缴2869.6万元,增长14.5%;当年支出社会保险费2477.1万元,增长22.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8%。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5760人,发放资金1419.99万元。

农村社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99万人,下降2.3%,参合率96.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集基金总额2757.6万元,增长49.1%,基金累计支出2316.2万元,增长117.8%。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46万人,增长5.1%,参保率为95%。当年征缴个人养老保险费708.7万元,增长2.6%;全年发放养老金1087.8万元,增长115.2%,年底累计基金余额2452万元。农村五保供养1054人,下降8%,供养支出235.78万元,增长14.3%;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4.21万人,与上年持平,供养支出4169.2万元,增长19.7%。农村医疗救助21581人,下降0.27%,发放资金646万元,增长85.9%。全县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个,床位4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