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清水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千方百计“增投入、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显着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2011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4431万元(现价),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10.5%,按现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8339万元和42753.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93%和20.2%;实现工业总产值56090万元,较上年增长18.2%;农业总产值127324万元,较上年增长10.93%;粮食总产量达到161728.89吨,较上年增长5.01%。 一、农业 农村经济提速发展。粮食生产克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总产量提高到1.62亿公斤,较上年增长5.01%。着力解决农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的问题,新建了一批林果、畜牧、经作等基础产业基地。肉牛大县建设全面推进,建成各类养殖小区39个。高原夏菜、甜玉米等特色产业稳步壮大。劳务收入稳中有增,实现劳务收入5.93亿元。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三农”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农业总产值达到127324万元,较上年增长10.93%。农业增加值达到77173万元,较上年增长7.5%。 种植业生产继续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扩大种植优质高产、高效粮食作物,进一步加大了地膜覆盖、膜侧种植、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推广力度,粮食总产量达到161728.89吨,较上年增长5.01%。 新建果园2.08万亩,水果产量69181吨,当年造林面积2.39万亩,零星植树158万株,年末实有育苗面积2000亩。封山育林5.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9%。 畜牧养殖业稳步发展,肉牛大县建设稳步推进。2011年,大牲畜存栏105329头,较上年增长2.11%,其中:牛存栏54735头,较上年增长1.86%,猪存栏83009头,较上年减少0.21%,羊存栏34236只,较上年增长1.26%。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08万千瓦,较上年增长5.41%,各种农用拖拉机台数达到1726台,较上年增6.54%;农村用电量达2492.7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24266.75吨(实物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378.31吨,使用面积196705亩;全年新修水平梯田25901亩,年末水平梯田面积达到622733.64亩,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20321亩。 扶贫开发取得实效。49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和5乡镇12村实施了“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国家级试点项目顺利实施,贫困人口减少到5.26万人,贫困面下降到17.7%。 二、工业 工业经济初具规模,工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入园企业达到45户。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6090万元,较上年增长18.2%,增加值13032万元,较上年增长38.64%,全年完成销售产值53771万元。 三、固定资产投产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道路建设不断推进,城镇建设情况良好,新农村建设和灾后重建扎实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28339万元,较上年增长28.93%。其中:城镇完成投资255589万元,较上年增长51.2%,农村投资72750万元,较上年减15.03%,房地产投资完成60450万元,较上年增长50.65%。 四、商贸、财政、金融、保险 第三产业焕发活力,社会消费品市场活跃,随着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出台,“家电下乡”、“退市还路”、“万村千乡”农家店等项目顺利实施,建成各类市场19个,发展商业网点1345户。年内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53.7万元,较上年增长20.2%,其中批发业3867.9万元,较上年增长18%,零售业29776.7万元,较上年增长23.8%,住宿业3267.3万元,较上年增长24%,餐饮业5841.8万元,较上年增长4.2%。 《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6个重点景区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投资近2亿元对温泉生态旅游景区实施新建改造,赵充国陵园等一批景点得到开发建设,景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4亿元。 财政收支大幅度增长。大口径财政收入在去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的基础上,今年又实现半年过亿元,全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6800万元,较上年增长28.74%,财政支出完成119386万元,较上年增长10.27%。但是,财源建设后劲不足,财政状况依然困难,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支出需要。 金融业在改革中不断发展,金融运行态势良好。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86625万元,较年初增长52797万元,各项贷款余额89593万元,较年初增长12105万元,存贷款差距达197032万元。 五、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运输条件不断改善。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510.51公里,其中:三级公路105.334公里,四级公路1079.854公里,完成客运量218万人,客运周转量5644万人(公里),货运量156万吨,货物周转量10652万吨公里。 邮政电信事业迅猛发展。年内实现邮政业务总量563.42万元,较上年增74%。电信业务总量1600万元,电话用户达37678户,其中:城市3816户,农村10714户,公用电话1015户,小灵通2025部,移动电话20108部。邮政、电信事业的发展为全县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方便。 六、科技、教育、体育、广播、卫生 科技推广步伐加快,全国科技先进县通过省级验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8%。完成星火骨干培训5560人(次)、普及型培训5.83万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全面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建立了“以县为主,乡村为补充”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小学布局趋于合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寄宿生生活补助全面落实,“两基”成果不断巩固。年内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27所,其中:独立高中2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独立初中21所,附中4所,完全小学199所,教学点75个,幼儿园26所。中、小学在校学生56662人,其中小学31582人,初中15006人,高中5443人,入学幼儿4850人,有教职员工3466人,其中专任教师3210人,初等教育普及工作成效显着,入学率达到98.48%。辍学率1.28%,毕业率99.75%,完成率94.83%。全县本科以上学生录取人数426人。 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广大城乡群众的文化体育活动,群众性体育活动日趋活跃。年内举办各类竞赛活动8次,参赛人数达到1772人(次),有业余体校1所,在校学生90名。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先后建成标准化体育场、博物馆、文化馆和18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268个,实现了乡乡有标准文化站、村村有“农家书屋”和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