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年末全市共有29家境内上市公司,当年新增上市公司6家。全年实现债券融资150.50亿元;股票融资96.65亿元,其中首次公开发行A股6只,筹资69.69亿元,5家上市公司再融资,融资规模26.96亿元。全市证券营业部47个,证券交易 4666.41亿元;期货营业部12个,期货交易量21725.62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67.9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0.99亿元,增长31.2%;人身险保费收入36.97亿元,增长16.6%。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1.35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其中,财产险赔款与给付13.54亿元,增长35.6%;人身险赔款与给付7.81亿元,增长44.1%。 九、教育和科技 全市各类高等院校60所,其中普通高校48所;普通高中114所,普通初中247所,小学1051所。专任教师数8.54万人,其中普通高校2.19万人,普通中学2.77万人,小学2.33万人。全年在校研究生3.12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40.95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15.12万人,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为15.27万人、27.52万人和43.54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88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67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19.39%,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101.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惠及学生70.16万人,其中城市25.14万人,农村45.02万人。 2011年全市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单位:万人 指标 招生数 在校生数 毕业生数 研究生 1.10 3.12 0.83 普通高等教育 13.28 40.95 11.27 成人高等教育 3.88 8.12 2.71 中等职业教育 5.27 15.12 6.30 普通高中 5.68 15.27 4.87 普通初中 8.12 27.52 9.78 小学 7.52 43.54 7.79 全年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32家。新增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86个。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80亿元,比上年增长52.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02亿元,增长29.4%。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1%。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3万人。 已建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10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分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1家。 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1478件,其中发明专利3619件,增长69.0%;授权专利10712件,其中发明专利760件,增长55.1%。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431项,成交金额33.42亿元,增长18.0%。全市有8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18个,群众艺术馆5个,各级各类档案馆1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项。图书馆总藏量491.04万册(件),其中图书310.88万册。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127.67万卷。电影院18家,全年票房收入1.31亿元。各类动漫企业84家,具有原创能力和代表作品的企业32家。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8%。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211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26个。卫生机构床位数3.43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3.18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69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0万人,注册护士1.60万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91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4.23张。婴儿死亡率6.13‰,产妇住院分娩率99.9%。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95%,城乡居民新农合参合率达101.42%。 全年成功组织6项大型赛事和4项市级体育赛事。我市体育健儿参加各种赛事获得122枚金牌、11枚银牌和10枚铜牌,奖牌总数为143枚的好成绩。在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中,获得5枚金牌、7枚银牌和6枚铜牌,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52万人,其中城镇486万人,农村266万人,城镇化率为64.6%;市区常住人口355万人。公安部门户籍登记人口706.13万人,比上年增加4.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6.27万人,非农业人口259.86万人;市区户籍人口218.34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0.8‰,死亡率为5.97‰,自然增长率为4.83‰。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59元,比上年增长17.9%;人均消费性支出15697元,增长12.0%;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0%,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62元,比上年增长18.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77元,增长15.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8.3%,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28.4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3.70平方米。 市区最低月工资标准为1010元,比上年提高290元。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113.10万人、112.18万人、89.54万人、98.58万人和85.78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2.03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5.25万人。全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29万套,建筑面积433.16万平方米,竣工1.21万套,建筑面积64.84万平方米。推出公共租赁住房9234套。改造农村危旧房1.30万套。 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194个,拥有床位2.89万张,收养人员2.20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中心(站)612个,其中乡镇、街道及县(市、区)级社区服务中心174个。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为52%,城市“三无”人员全部纳入社会救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4.18万人,其中城市6.03万人,农村18.15万人;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2.41亿元,农村低保金2.49亿元。实施城乡医疗救助29万人次,发放救助金0.99亿元。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9.02亿元,筹集公益金1.07亿元,全市慈善组织募集各类善款1365万元。 十二、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 2011年末,全市共有市县(区)级环境监测站7个。全市区域噪声等效声级55.8分贝,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67.4分贝,保持稳定。全年有49天空气质量级别Ⅰ级(优),254天空气质量级别Ⅱ级(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3天,优良率83.0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别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一级标准。巢湖西半湖及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部分河流有所好转,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辐射环境质量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