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崇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2011年,荣获科技进步三等奖1个,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10项,申请国家、省市科技项目43个。全市专利申请量1727项,其中专利授权数1070项。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209人,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668个。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组建了名校教育集团,以城区名校为龙头,促进了城乡学校互动交流、捆绑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组建职教集团,实行“五统一”(统一法人、统一招生就业、统一人员管理、统一教育教学、统一财务核算)管理模式,建成机电、汽修、机械加工等三个公共实训基地;大力推进“名师工程”,建立“名师一对一”对口联系农村学校制度,充分发挥名师示范作用,推动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全市拥有幼儿园96所,在园幼儿13953人,专任幼儿教师582人;小学31所,小学在校学生数26056人,专任教师1678人;普通中学18所,在校学生数26186人,专任教师2454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巩固。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非遗”调查工作圆满完成。目前,我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5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崇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6项,崇州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项,四川省级非遗传承人6人,成都市级非遗传承人5人。2011年9月道明镇顺利通过了国家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竹编之乡”评审。全市共建成“农家书屋”231个,57个公共阅报栏和10个书报亭,实现了涉农村(社区)的全覆盖。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深入推进医改,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顺利托管崇州市人民医院、崇州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8月,成立了崇州市医院管理中心,实现了医疗机构管办分离。年末全市有公立医院、卫生院52个,床位3636张,卫生技术人员3023人,其中医生1049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建成了崇州市体育人才后备中心、体育中心乒乓球学校、崇州市射击学校等业余训练机构,成功承办了中国?成都第二届自行车车迷健身节。全民健身意识显着提高。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28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2%。成功举办了残疾人运动会、受灾群众运动会、“三新”运动会、“全民健身日活动”等全市性健身活动30余次。 十一、城市建设、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了唐安东路片区基础设施建设、“318”国道崇州段改造、世纪大道道路改造。实施城区街道的风貌改造工程,完成了三元街、蜀州北路和永康路(琴鹤广场至西藏基地沿线临街建筑风貌改造工程)样板段施工,极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完成羊马、街子、桤泉等3个重点镇的4条绿道67公里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4.8平方公里。 公用事业不断发展。新增供气管道4.8公里,天然气供气量达6200万立方米,用气人口达11万人,液化石油气供气量达1908.7吨,用气人口达3.35万人。新增供水管道3公里,城区供水能力达7.0万吨/日,全年供水总量1689万吨,用水人口达14.1万人。新增排水管道28公里。 城乡环境不断改善。投入2.66亿元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全市拥有污水处理厂6个,垃圾处理站1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2%。全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100.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100.0%。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3个、省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小区6个、成都市级生态村65个、生态家园215个。四川省生态市创建工作通过省技术考核。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64元,比上年增长15.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084元,比上年增长21.7%。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55732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20698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9900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508359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00753人。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212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505人。各种社会福利收养单位17所,床位3894张。 十三、人口 201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71763人,其中男性337413人,女性334350人。年内出生人口6038人,死亡人口3518人,全市常住人口66.12万人。 注:生产总值、各行业总产值、增加值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