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5-13 儋州市统计局

旅游业稳步发展。2011年,接待过夜游客56.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旅游总收入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六、财政和金融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4亿元,比上年增长39.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62亿元,比上年增长36.2%。从财政收入情况看,增值税收入3762万元,比上年增长1.0%;营业税收入20181万元,比上年增长77.9%;个人所得税收入1542万元,比上年减少10.5%;企业所得税收入3631万元,比上年增长31.3%;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2616万元,比上年增长37.8%;非税收入16865万元,比上年增长40.7%。

金融形势运行良好。2011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达150.13亿元,增长11.6%;各项贷款余额42.09亿元,增长5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增长。2011年,全市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4.36亿元,比上年增长7.6%。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2011年,邮电通信业完成业务收入总量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市内电话用户10.54万户,比上年减少16.5%;移动电话用户54.29万户,比上年增长17.8%;国际互联网用户4.97万户,比上年增长26.5%;全年邮政运送函467万件,比上年增长122.4%;累计发行各类报刊920万份,比上年增长31.2%。

八、科学技术和文化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2011年,全市共有市属科研机构4个、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有3项科研及推广项目列入省部级计划,其中省星火产业带专项资金项目1项、省重点科技项目1项、省集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专项1项。建立省级农业科技110示范基地1个,市级农业科技110示范基地5个,农业科技110服务点5个,示范推广香梗W60、特种龟养殖、橡胶综合丰产技术、卜蜂罗非鱼养殖技术、橡胶林下种植魔芋技术等6项技术、8个新品种。

文化体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一是认真筹划和组织好重大节赛活动。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国际象棋超霸赛、第二届国际马拉松赛和庆祝建党90周年等大型文体活动,出色地完成了省厅交给的国际环岛自行车赛、文博会、体博会、全省趣味体育运动会、全省中老年人健身舞大赛和东西南北中广场文艺会演等组织工作。二是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镇村篮球场18个,农民健身路径9条,农家书屋63个和村文化室77间,完成“村村通”工程265户,配备17个镇文化站电脑、电视和音响等设备,赠送村级23副篮球架。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先后举办了中秋调声比赛、山歌赛、排子鼓赛、太极拳赛、篮排球赛、健身舞比赛、元宵游园活动、庆祝建党90周年“中南·西海岸杯”男子篮排球赛、颂党倡廉文艺演出、“唱红歌、颂党情”大合唱比赛、市民红歌演唱会,庆国庆“党的女儿”歌剧专场演出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全年送戏下乡25场,电影放映3423场,送图书下乡近万册,举办书画、文物图片展18次。四是积极组织文化交流。组织调声山歌节目到美国、新加坡等国家表演,节目《想你》获新加坡举办的“2011年国际文化艺术盛典”声乐组金奖。五是抓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和第三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新发现文物181处,造册登记不可移动305处,收集历代儋州调声1000多首,民间谚语3000多条,民间歌谣2000多首,民间故事100多个。完成了东坡书院和儋州故城的保护规划编制。六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全年清理整顿网吧65家次,电子游戏室34家次,歌舞娱乐场所18家次,取缔黑网吧1家,收缴违法音像制品10000多张、淫秽光盘1000多张、违法书刊4230多本、私彩印刷品20000多份。七是发展竞技体育。市代表队先后获省少年田径锦标赛5金4银5铜,省趣味体育运动会两个第一名、两个第二名、三个第三名,总分排名第四。八是稳步推进歌舞团转企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工作。

九、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

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抑制2011年能耗过快上升调控方案》,积极推动造纸、炼钢、水泥等重点企业的工艺革新,加大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强化节能技术改造。加大对重点高耗能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监测,及时掌握单位能耗动态信息,对能源消耗异常情况提供预警,引导企业加强节能管理,控制能耗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11年拆除4家水泥厂立窑生产线、28家实心粘土砖厂,关停2家糖厂,单位GDP能耗为0.3906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减少3.9%;建成垃圾处理场1个、污水处理厂2个、人工湿地工程4个。文明生态村从2006年的409个增加到2011年的802个,占自然村总数的51.9%。2011年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550吨,比上年上升5.8%,二氧化硫排放量为603吨,比上年下降8.5%。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继续或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持在饮用水质标准要求,地表水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水质指标要求。

十、民生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789元,比上年增长17.9%;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5775元,比上年增长9.4%。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781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9.2%。

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2011年,我市建设保障性住房5816套,面积48.72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524套,面积2.6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3520套,面积33.3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856套,面积4.74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600套,面积5.4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改造160套,面积1.18万平方米;国有工矿区改造156套,面积1.49万平方米。截止2011年底已竣工套数1484套,面积9.83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504套,面积2.5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442套,面积4.2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538套,面积3.11万平方米。

农村危房改造3412套,面积19万平方米,其中库区移民危房改造581套,面积3.07万平米;2011年底已竣工农村危房改造3481套,面积18.98万平方米;其中库区移民危房改造576套,面积3.05万平方米;其它危房改造2905套,面积15.93万平方米。

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城乡低保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实现了自然增长。城市低保标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11年7月起,由220元/月提高到290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50元/月提高到210元/月。2011年城乡居民最低保障人数82558人,比上年增长了2.8%,其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6251人,比上年增长了2.5%,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6037人,比上年增长了2.5%;发放城乡低保金11737.4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6.6%,其中发放城市低保金5485.8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6.4%,发放农村低保金6251.6万元,比上年增长了37.0%。五保供养标准从220元/月/人提高到270元/月/人,人数由2545人提高到2623人。二是医疗救助力度明显提高。2011年救助封顶线由6000元提高到8000元。为7157人次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2678.37万元,比上年增长了78.1%。投入资金311.38万元,资助农村低保对象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救62276人,其中:农村低保对象55284人、五保户2654人、精减退职老职工109人、复员军人731人、三属对象185人、伤残军人36人、参战人员391人、独生子女对象1855人、农村二女(少数民族三女)结扎户1031人。三是灾害救助应急能力明显提高。2011年支出救灾资金1795万元,其中:倒损住房恢复重建拨付资金391万元,采购救灾大米拨付资金495万元,下拨救灾临时救助资金740万元,应急临时救助下拨资金16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