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宿豫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5-11 宿迁市宿豫区统计局

五、贸易和外经

消费市场亮点不断涌现。消费市场环境日益改善,亮点不断涌现。红星凯盛、华东农业大市场、京东科技信息园、运河湾自然农园等项目纷纷入驻,限上单位扩容增量,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2亿元,同比增长17.4%。年末共有限额以上企业27家,其中批发零售业21家,住宿餐饮业6家。限上单位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8亿元,同比增长22.7%,比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5.3个百分点。

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2011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3.92%,其中出口3397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3.17%。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3个,协议利用外资3977万美元,实际到帐外资3825万美元。

六、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共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5100万人公里,增长10.4%。完成货运量935万吨,增长19.4%;货物运输周转量22亿吨公里,增长29.7%。其中公路14.11亿吨公里,增长55.5%。

物流业发展迅猛。2011年全区新增物流企业24家,达到107家,同比增长28.0%;道路营运车辆8208辆,营运吨位13.5万吨,船舶总数977艘,运力38万吨;创建“江苏快货”品牌线路14条,省甩挂运输试点企业1家,省级农村交通物流示范点企业2家,港口码头经营户13家,港口吞吐量108.2万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大力提升了全区运输服务水平。

旅游业展露方兴未艾之势。全区拥有各类旅游景点4处,其中3A级旅游景区1个(龙王庙行宫旅游景区);2A级旅游景区1个(千里运河第一漂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中运河风光带)。全区共有四星级旅游饭店2个,分别是江山大酒店和枫华丽致酒店,这两家饭店同时也是金叶级绿色饭店。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跨上新平台。2011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3.85亿元,比上年增长38.2%;一般预算收入13.31亿元,比上年增长37.8%,首次登上20亿元、10亿元台阶,实现历史性突破。税收占比86.6%,在全市三县两区最高。分部门看,国税部门完成收入7.41亿元,同比增长60.4%;地税部门完成收入11.35亿元,同比增长46.1%;其他财政收入实现5.09亿元,同比增长4.5%。

民生投入继续加大。在一般预算支出中,全年完成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16.3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4%。完成住房保障支出1060万元,比上年增长9.9倍;农林水事务支出45985万元,同比增长55.1%;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2369万元,比上年增长44.5倍。

金融业快速发展。2011年末,全区拥有银行类金融机构10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担保机构9家,典当行1家,初步建立了银行、小贷公司、担保机构、保险机构、典当行等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2.01亿元,比年初增加18.1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49.39亿元,比年初增加11.9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2.02亿元,比年初增加35.98亿元。其中,工业贷款53.54亿元,比年初增加19.78亿元;个人消费贷款11.91亿元,比年初增加2.01亿元。

八、社会事业

教育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宿豫区实验高中正式成立,农村高中进城工作圆满完成;6个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全面建成;技师学院新校区部分投入使用;新创省优质幼儿园4所,总数达8所;初中阶段升学率达到99.1%。城乡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3家乡镇中心医院和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省级验收。

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预计2011年全社会R&D投入2.53亿元;获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8个,申报专利218件;按照"十二五"规划对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制定了《宿豫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和《宿豫城区15分钟文化圈规划》;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省文化厅"美好江苏"走进宿豫等文艺演出活动;打造项羽主流文化品牌,《项羽传说》、《丁嘴跑驴》被列入江苏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有线电视用户9600户;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平安宿豫"、"法治宿豫"建设扎实推进,连续七年被评为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区年末总户数16.04万户,户籍人口59.21万人。人口出生率10.3%。,计划生育率95.8%,男女性别比109.6(女=100)。全区常住人53.9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占53.7%。

职工收入增长较快。年末全区城镇就业人员33992人,比上年增加1605人。其中在岗职工32365人,增加133人。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2319万元,增长21.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461元,增长21.0%。

城镇居民收支两位数增长。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73元,同比增长17.5%;其中工资性收入10652.7元,同比增长17.2%,占家庭总收入增收部分的70.3%;经营性净收入2339.2元,同比增长11.2%;财产性收入269.6元,增长102.4%;转移性收入1888.8元,同比增长15.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0098元,同比增长18.9%;其中食品支出3871.7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8.3%;衣着消费支出1377.9元,同比增长20.2%;居住支出661.8元,同比增长31.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733.9元,同比增长25.4%;医疗保健支出515.8元,同比增长10.9%;交通和通讯支出1045.3元,同比增长13.2%;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578.0元,同比增长25.1%;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人均313.8元,同比增长3.1%。

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8382元,增长19.6%,超出省定小康目标值382元。四大类收入全面增长。工资性收入4625元,占纯收入55.2%,增长18.3%,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52.0%,是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3202元、300元和255元,分别增长16.1%、118.3%和69.5%。全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321元,增长21.4%。八大类生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其中食品支出2532元,同比增长20.9%;衣着支出285元,增长20.2%;居住支出1161元,增长18.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253元,增长23.8%;交通通讯支出534元,增长29.3%;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138元,增长22.0%;医疗保健支出345元,增长23.0%;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73元,增长12.2%。

社会保障全面加强。新发展私营企业559家、个体工商户3450户。新增城乡就业2.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城镇职工"五险"参保净增2.63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达28.39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9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4%,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60元、210元;建立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发放物价补贴615.5万元,新建保障性住房3800套、35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