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耒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耒阳市统计局 二0一二年四月 2011年,在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四化两型”社会建设、突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改善民生,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初步核算,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28814万元,同比增长14.3%。第一产业增加值458753万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387668万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1082394万元,增长13.1%。一、二、三产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61.72%、34.88%。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5.66:47.38:36.9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1个百分点。财政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达到7.72%,比上年提高0.59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11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06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动态清零100%,失业再就业人数4230人,扶持创业人数309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0371人。 物价指数冲高回落。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然后逐步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6,较同比上涨了5.6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5.1,同比上升了5.1个百分点。分类别来看,食品类上涨7.5%,烟酒类上涨2%,衣着类上涨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4.2%,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4.7%,居住类上涨10.4%。 安全生产有所反复。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474起,死亡73人,受伤118人,直接经济损失4246万元,同比除受伤人数下降41.8%外,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上升59.5%、30.9%、121.7%;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492;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15.71。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2383万元,增长4.4%。其中,农业产值322839万元,增长0.9%;林业产值40683万元,增长8.9%;牧业产值338984万元,增长6.5%;渔业产值32490万元,增长11.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387万元,增长12.9%。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31.28万亩,减少0.32%;产量50.01万吨,增加0.28%。油料种植面积43.98万亩,产量4.81万吨,分别增长2.52%和3.89%。蔬菜种植面积29.63万亩,增长5.95%;产量56.82万吨,减少5.91%。烤烟种植面积3.5万亩,增长5.4%,产量0.47万吨,增长17.5%。出栏生猪133.2万头,下降9.01%;出栏牛3.39万头,下降2.02%;出笼家禽1871万只,增长2.13%。 农村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到2011年止,我市共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146个,合作社成员6100个,其中农民成员数5800个,带动农户数10万户。 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全年完成了清水塘、石塘、暮冲、军民、大皮江、洞中6座小一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完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程20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5.77万人。完成小农水上工程188处。2010年至2011年山平塘清淤扩容项目,清淤83.87万方,新增蓄水量83.87万方,改善及恢复灌溉面积5871亩,新增灌溉面积2795亩。完成敖河项目区2010年度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21万亩。完成淝江河夏塘至南阳段12.94公里治理工程;完成泗门段耒水河段堤防加固工程。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66.9万千瓦,增长1.44%。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全市改造县乡公路70公里,新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103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919户。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个,农民工阳光工程培训2200人。新增通电话的自然村6个。新增通宽带的行政村36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1个。改扩建乡镇敬老院4所。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6.36亿元,同比增长20.1%。工业对GDP贡献率达61.36%,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155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50.72亿元,同比增长60.33%。在规模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完成产值80.07亿元,同比增长61.52%;重工业完成产值470.65亿元,同比增长60.13%。国有经济完成产值29.36亿元,同比增长10.44%。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1.63亿元,增长22.4%。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基本稳定。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利税65.21亿元,吸纳从业人员达5.82万人。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达98.82%。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总产值47685万元,同比增长10.11%;实现增加值24102万元,增长5.9%。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3.49万平方米,竣工产值36968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0582万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9394万元,房地产投资75801万元,非农户投资225387万元。 房地产开发稳步增长。房地产投资7.58亿元,增长63.01%。房屋施工面积达123.65万平方米,增长15.13%;商品房竣工面积23.2万平方米,下降20.9%。商品房屋销售面积31.49万平方米,增长17.94%。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3.05亿元。其中廉租房投资3477万元,公共租赁住房4136万元,棚户区改造2.28亿元。 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发展迅速。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24.9亿元,同比增长13.9%。全年各种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9.66亿吨/公里,增长25.6%;客运周转量3.96亿人/公里。全市公路线路年末里程398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8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邮政业务、电信业务总量达到4700万元、8000万元,分别增长24.89%、9.25%。年末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0G。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0.5万户,互联网宽带网用户4.5万户,增长15.3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9.8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9.09户/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4.47户/百人。 六、国内贸易、旅游 社会消费保持活跃。全市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6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城市54.15亿元,同比增长17.4%,乡村9.71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批发贸易总额5.24亿元,同比增长16.3%;零售贸易总额40.11亿元,同比增长17.5%。住宿业零售总额3.79亿元,增长17.4%;餐饮业14.72万元,增长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