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耒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消费结构转换加快。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汽车类零售额为6678万元,化妆品类零售额为1137万元,基本与上年持平;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6121万元,增长38.42%;金银珠宝类零售额4875万元,增长40.37%。 旅游业迅速发展。蔡伦竹海风景区正式运营,并晋升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6.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38亿元,较之去年分别同比增长12%、14%。 招商引资有所突破。全年共引进内外资开工(开业)产业项目103个,合同利用内外资金63.5亿元,实际利用内外资金24.8亿元,其中引进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6个,市外工业项目29个,引进总投资过10亿元工业项目2个,分别是电子工业园、兴农生物科技;过两亿元5个,分别是江苏晶石电子、富鑫机械、焱鑫有色金属、中林给水、金雷建材;投资过千万元34个。共洽谈重点招商引资项目43个,签约29个。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持续攀升。2011年财政总收入达22.63亿元,同比增长32.09%。其中:市本级收入12.15亿元,增长28.37%。在财政总收入中,税收收入为18.11亿元,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80.04%。财政总支出34.22亿元,增长22.68%。 存贷款较快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7.88亿元,比年初净增30.48亿元,同比增长19.3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5.57亿元,比年初净增22.57亿元,同比增长18.34%。各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8.63亿元,比年初净增8.94亿元,同比增长13.75%,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41.65亿元,比年初净增长5.29亿元;短期贷款24.58亿元,比年初净增5.71亿元。 商业保险规范发展。全年商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3594万元,同比增长15.8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424万元,增长19.61%;寿险保费收入23170万元,增长14.25%。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9127万元,增长19.43%。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6251万元;寿险赔付支出2876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创新成绩喜人。2011年我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并创建了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年成功申报国家项目3项、省级项目4项、衡阳市项目6项。全年完成专利申请155件,其中专利授权60件。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已增至30家(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63%,产业增加值为39.5亿元。我市注重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逐步引导煤炭精细加工、矿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高新化。今年共完成省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2项,其中焱鑫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研发的复杂含砷固废综合回收利用新技术顺利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其整体技术水平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并被评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教育工作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4052人;有普通中学59所,在校学生5.35万人;普通小学367所(包括教学点),在校学生11.03万人。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161人;有幼儿园165所,在园幼儿3.02万人。 文化事业高速推进。文化市场持续繁荣。年末全市有各类文化经营户600个,其中:网吧259家、歌舞娱乐场所192家、电子游戏厅38家、音像行12家、剧团4个、演出经营场所2个、艺术培训点10个、美术经营点4个、电影院3个、印刷厂16家、打印店32家、书店28家。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建成了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96家农村书屋。开办并对外开放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耒阳市支中心暨耒阳市图书馆阅览中心。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打造了一台红色经典剧目《伍若兰》,全年共有100余件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省、市级奖或入展,40余篇在全国、省、市专业报刊发表。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积极开展演艺惠民下乡演出52场。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2台,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86%,有线电视用户达10万户,通有线电视的村达278个。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69个,床位2626。有卫生技术人员293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71人,护师、护士805人。全市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有乡镇卫生院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村卫生室642个。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群众性大型体育活动8次。全市现有各类体育协会26个,会员2万人。在竞技体育方面,在衡阳市九运会上,共夺取金牌124枚、银牌64枚、铜牌41枚,二人破三项衡阳市纪录,金牌总数列衡阳市各县市区首位。参加省青少年常规赛,共获金牌2块,银牌4块,铜牌5块,4-8名12个。我市蹦床运动员伍丽娜参加2011年全国青少年蹦床锦标赛暨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蹦床资格赛,夺得女子团体第一和女子个人第三,参加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获得女子团体第三。年内向上级体校和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5人。体育产业方面,全市共完成体彩销售额1600万元,其中电脑体育彩票1300万元,即开型体彩300万元,销售总额已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11年全市城市面积42.6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9.1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长度245.10公里,自来水用水户数达29275户,供水总量达2155万立方米;城市污水排放管道长度251公里,污水处理能力达2万立方米/日。城市绿化不断加强,城市绿地面积达1266公顷。 环境保护取得较好成绩。主要污染物指标削减率为: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1081吨,削减率为0.5%;工业化学耗氧量的排放总量为366万吨,削减率为47.6%。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349万吨,达标率99.88%,工业企业烟尘排放量8712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4%。 十、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展平稳。全市年末总户数33.10万户,总人口142.32万人。其中:男性73.88万人,女性为68.44万人;农业人口78.06万人,非农业人口64.26万人;城镇化率达45.15%;人口密度为535.84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15.46万人。全年出生率13.93‰,死亡率6.11‰,人口自然增长率7.82‰。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4%;农民人均纯收入8862元,比上年增长19.66%。我市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8843元,其中在岗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9335元。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2011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6.64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5.1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4.7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7.53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12.17万人;参加农村医疗保险的人数达105.19万人,参合率达99.7%。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人数7.81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1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05万人。农村危房改造1250户。新增廉租住房1408套,城市棚户区改造1190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