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财政和金融业 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86.25亿元,比上年增长2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2.59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税收收入快速增长,达到26.37亿元,增长24.4。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78.28亿元,增长21.6%。上划两税财政收入完成43.99亿元,增长20.2%。国税收入达57.32亿元,增长17.6%;其中税收收入57.3亿元,增长17.6%。地税收入达26.61亿元,增长23.73%,其中税收收入22.77亿元,增长24.4%。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619.7亿元,比年初增长19.1%。其中:单位存款余额296.35亿元,增长20.3%;个人存款余额293.6亿元,增长25.1%,储蓄存款余额293.5亿元,增长2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355.55亿元,增长24.2%。其中:短期贷款87.83亿元,增长1%;中长期贷款265.33亿元,增长33.5%。 七、教育、文化、卫生 全市年末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5918人,比上年下降0.42%;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0029人,比上年增长5.3%;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2417人,比上年增长20.2%;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7.22万人,比上年增长0.3%;小学在校学生67.82万人,比上年下降5.7%。中小学布局逐步优化,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100.8%;高中毛入学率达40%。全年扫除文盲0.95万人。 全面落实“两基”的巩固提高工作,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累计争取和投入各类教育专款21.07亿元,比上年增长47.8%,新建校舍42万平方米、排除中小学危房14.5万平方米,招聘教师1211人,高考上线率比上年提高0.84个百分点,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比上年下降8.4%。 年末共完成879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建设任务,新建成农家书屋500个,市博物馆竣工开馆。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4.3%,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2.7%,报刊、杂志以及图书出版的发行量不断增加。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62个,床位12772张,卫生人员10053人(卫生技术人员8522人)。其中:政府举办医疗卫生机构225个,床位10548张,卫生人员8044人(卫生技术人员6664人)。 八、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186.66万人,比上年增长60%。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市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27.5万人,发放养老金11476.8万元。认真开展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全市累计参保10822人,收缴社会保险费3.75亿元,办理退休811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农民达到489.41万人,参合率为95.8%。城镇低收入107532人和农村贫困群众516441纳入城乡低保,分别发放低保金2.5亿元和5.6亿元。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04.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01.5万人、第二产业33.4万人、第三产业7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纵深推进,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27.4万人,实现务工纯收入85.7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提高到51%。落实各类扶贫项目资金4.2亿元,实施951个自然村推进项目,完成村容村貌整治70个,启动新农村示范点829个,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579.3万人,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全市常住人口为525.85万人,城镇化率达22.6%。 2011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34012元,比上年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073元,增长14.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095元,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3294元,增长1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35元,增长26.8%。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26.2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0.2%。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11年昭通统计年鉴》为准。 2、社会发展有关指标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 3、地区生产总值和各项增加值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一、二、三产业按国民经济新行业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