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农安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5-10 长春市农安县统计局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重大挑战,全县人民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新跃升的总目标。2010年,是经受严重洪涝灾害夺得了农业大丰收的一年,是工业艰难爬坡实现持续发展的一年,是财政收入进入全省“五强”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一年,是民生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并逐步改善的一年。

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6,60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8.1%。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650,037万元,688,643万元,947,920万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4.8%,11.4%,7.6%。

经济结构

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中的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7.2:26.1:36.7,调整为2010年的28.4:30.1:41.5。

财政收支

2010年,地方级留用收入完成72,516万元,比上年增收24,211万元,比上年增长50.1%,完成年度预算的131.8%。

2010年,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4,763万元,比上年增收42,891万元,比上年增长38.3%,完成年度预算的123.8%。

国税部门完成80,538万元,比上年增收20,333万元,比上年增长33.8%,完成年度预算的121.1%。地税部门完成54,032万元,比上年增收13,825万元,比上年增长34.4%,完成年度预算的108.1%。财政部门完成20,193万元,比上年增收8,733万元,比上年增长76.2%,完成年度预算的237.6%。

2010年,全县一般预算财政支出完成287,249万元,同比增加75,230万元,同比增长35.5%。

农业

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激励下,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160公顷。全县人民战胜了特大洪灾,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最好水平,首次突破300万吨,实现粮食总产从200-250万吨向250万吨以上阶段性水平的新跨跃。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28.0亿元,与上年同期增长14.3%。

种植业实现了稳定性发展。全年实现种植业总产值54.9亿元,实现增加值36.2亿元。全县册内地粮食播种面积324,010公顷,比上年同期增长1%,其中:玉米播种面积292,398公顷,比上年同期增长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0,514公顷,比上年同期增长0.6%。粮食总产量达到331.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8.7%。其中:玉米产量208.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5%;大豆产量1.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0.8%;水稻产量10.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6%。经济作物获得较好的收成。全县油料总产量2.8万吨,其中:葵花籽产量1.2万吨,蔬菜产量39.6万吨,瓜果产量11.0万吨。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69公顷。

牧业生产发展相对稳定。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6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肉类总产量达到826,525吨,比上年同期增长7.5%;奶类产量9,527吨,比上年同期持平;禽蛋产量61,847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0%。生猪总头数发展到6,528,030头,比上年同期增长10.7%。其中:生猪存栏2,089,089头,比上年同期增长11.3%;生猪出栏443,894头,比上年同期增长10.4%。大牲畜存栏达到708,579头(匹),与上年增长0.3%;羊存栏609,711头,比上年同期增长1.2%。

渔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5,40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7.0%。

农业投入相对平稳。全县化肥施用量(实物量)245,127吨;农村用电量24,762万千瓦/时。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提高。

工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38户,新增12户;实现产值1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9%;实现利税11.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5%。食品加工和石油化工两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42.01亿元,实现税金7.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3%和2.53倍,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税金总额的24.5%和87.0%,其中新大石油实现产值26.46亿元、税金6.3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43.7亿度,同比增长1.91倍。

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4%。其中,工业投资9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4%。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长春龙士达钢结构完成投资4.0亿元,长春新安药业完成投资1.8亿元,中国石油天然气完成投资10.3亿元,长春众品食业0.7亿元。

国内外贸易

2010年,在国家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拖拉机销售补贴等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拉动下,我县贸易业保持了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704,20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6,869万元,增长了12.3%。

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全县36个示范村共投资1,896万元,建设水泥路23公里、砖路46.3公里、排水沟11.9公里。投资4,700万元,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5处,新增受益人口6.8万人。大规模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县、乡、村共投入资金7,380万元,新修油路、水泥路、砖路、砂石路400余公里,建设农用沼气池2,960个,路灯安装、改水改厕、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显着加强。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及南部新城控制性详规,启动7个乡镇规划修编工作。南部新城建设全面启动,收储土地60公顷。城市路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完成了人民路、宝塔街连接线和中石化道路建设,新修街路面积8.3万平方米;完成了古城街北段、兴华路东段、北环路三条街路大修任务,大修面积17.2万平方米;改造了解放街北段、长农街南段、水源路西段等7条巷道,改造巷道面积1.2万平方米;铺装人行步道6万平方米。城市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政务中心、体育馆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竣工投产;龙潭公园建成并对市民开放;启动了垃圾处理场建设;新建3座集中供热换热站,改造管道1,600延长米,全年新接入集中供热面积35万平方米。开展了市容市貌集中整治行动,建立了环境卫生、交通状况、绿化美化亮化工作长效管理机制。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业持续发展。银行各项贷款余额达到824,252万元,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31,722万元,其中居民储蓄余额达到846,674万元。金融保险业为促进生产、保障人民生活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一、社会发展

科技和教育

科技综合实力增强。2010年末,全县拥有各类科学技术人员33,646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7,314人,社会科学技术人员16,3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