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5-10 上饶市统计局

上饶市统计局

(2012年5月)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起步之年,也是市、县、乡三级集中换届之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春夏连旱、旱涝急转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全市上下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11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6.5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599.0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335.1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的16.8:51.0:32.2调整为15.9∶53.9∶30.2。人均水平进一步提高,按平均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6813元(2603美元),比上年增加3701元(573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01.5亿元,可比增长15.0%,占GDP的比重达63.2%。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全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50亿元。达到151.54亿元,增长33%,占GDP比重13.65%,上升1.01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5.58亿元,增长31.7%。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增长较快,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降低1.6个百分点,为82.4%;增值税增长32.9%,营业税增长36.7%,企业所得税增长60.4%。财政支出240.6亿元,增长25.5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8.1%,教育支出增长44.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42.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5.7%,环境保护支出增长6.7%,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1.5%。县域经济整体推进,各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均超过5亿元,有7个县(市、区)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其中横峰县、万年县、信州区、鄱阳县财政总收入增幅超过3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5.0%,涨幅高于上年1.93个百分点,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全面上涨态势,衣着、交通通讯类分别上升1.3%、1.0%;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3%,居住类上升3.6%,食品类上升1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升0.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升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3.3%。

二、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80.67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4.2%。粮食、油料、经济作物、畜禽、渔业等产量全面增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86.55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11.45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08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57.25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322.74万吨,比上年增产5.85%,连续六年增产。油料产量18.59万吨,增产7.21%。

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成功申报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发位居全省一流,农产品地理标志总量全省第一。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68家,达到2096家,社员1.8万人。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规模以上农业企业总数达483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5家,其中,万年贡米集团年销售收入超过19亿元。农业标准化生产扎实推进,获江西省名牌农产品39个,占全省的35%;建立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9个。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76.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大型农用机械4.8万台,增长8.9%;农用运输车2.61万辆,增长8.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3.2万吨,同比增0.2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主导地位继续加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达到316.23亿元,增长21.2%,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继续快速增长,增幅超50%,增长达50.51%。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服装为3808万件,下降8.29%;发电量为697432万千瓦时,增长21.66%;十种有色金属为138478吨,下降12.06%。

四大主导产业增势强劲。全年有色金属、新能源、机电光学、新型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8.70亿元,同比增长23.59%,占规模以上增加值比重达到72.32%。新能源产业、机电光学和新型建材增幅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57.44%、18.40%、10.49%,有色金属增速放缓,增长9.69%。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11.37%,比上年提高3.42个百分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73.23亿元,增长43.09%;实现利税154.34亿元,增长39.41%,其中利润95.44亿元,增长70.65%,共有9大行业的利润增幅增长一倍以上,其中:家俱制造业增长3倍、橡胶制品业增长2倍。

园区经济集聚效应突显。实际开发面积达到70.17平方公里,增长10.49%,实际开发面积全省第三。已投产企业828户,同比减少58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71.84亿元,总量排全省第四位,增长43.56%,实现利税156.4亿元,安置就业人员17.71万人,分别增长38.92%和12.62%。

建筑业发展稳定。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93.56亿元,增长16.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32万平方米,增长32.1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61万平方米,增长22.1%。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不断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828.5亿元,增长25.9%。其中,城镇以上投资767.5亿元,增长24.4%;农村非农户投资60.9亿元,增长48.4%。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0.2亿元,下降16.2%;第二产业投资449.8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投资359.0亿元,增长38.5%。从行业看,工业投资增长16.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1.7%。

新兴产业投资火热。新兴产业项目投资额首次超过80亿元,达到86.9亿元,同比增长88.5%,其中单、多晶硅产业完成投资62.1亿元,同比增长271.9%;医药制造业完成投资11.0亿元,同比增长35.8%。相对地,传统产业完成投资138.5亿元,同比下降23.4%,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投资15.2亿元,同比下降4.9%,纺织业完成投资6.0亿元,同比下降45.7%。

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0.5亿元,同比增长6.7%。全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18.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91.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8%。商品房空置面积96.6万平方米,增长66.1%。

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开工城镇建设项目603个,其中新建项目371个,续建项目232个,完成投资320.82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18万人,城镇化率提高2.01个百分点,达到41.79%。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市中心城区开工城建项目33个,完成投资56.6亿元,建成区面积突破60平方公里,达到63.1平方公里,新增7.3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