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麻山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麻山区统计局 2012年4月27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好、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区政府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快发展”为主基调,紧紧围绕“一特、两园、五大产业、六项工程”,调结构、促转变,上项目、兴产业,重城建、优环境,惠民生、保安全,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345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88万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19162万元,增长29.5%;第三产业增加值5407万元,增长5.9%。三次产业构成为27:57:1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800元,增长22%。 二、工业 工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2011年全区工业实现总产值49003万元,同比增长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3964万元,同比增长40%;规上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6041万元、较同期增长54%,利税实现2418万元,较同期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6513万元,同比增长35%。 石墨和大理岩两大工业园区建设顺利推进,园区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贝特瑞公司石墨深加工项目当年完成投资2.5亿元,龙江第一条锂电负极材料生产线在我区建成。丹峰公司财政贡献率不断提高,成为我区第一家纳税突破千万元的企业。富翔、成龙、金宇、隆盛等石墨企业也完成了高碳生产线技术改造,石墨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2011年,全区引进到位资金25275万元,增长44.3%。 三、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80公顷,比上年下降0.93%;粮食总产量28450吨,增长4%,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互有增减:水稻产量4176吨,增长36.6%;玉米20386吨,增长11.9%;大豆3675吨,下降36.7%。经济作物产量受旱灾影响,呈下降趋势,烤烟产量225吨,下降31%;水果1900吨,增长0.8%;蔬菜7600吨,增长44.7%;油料969吨,下降134.6%。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产量1772吨,比上年增长0.06%;蛋产量为396吨,增长0.03%;奶产量80吨,与上年持平。水产品产量7.9吨,与上年持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稳步扩大。全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8884万元,同比增长203%。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289万元,占投资额的0.03%,国内贷款18997万元,占投资的39%,自筹资金28598万元,占投资额的59%。 2011年,全区建设施工项目15个,其中,计划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4个(本年实际完成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5个),1000万元以下的项目1个。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今年以来,我区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42万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0.04%。其中,棚户区二期工程投入453万元、建中小区三期500万元,污水治理二期789万元。 工业性投入继续加快。全区完成工业性投入47142万元,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96%。其中,贝特瑞石墨深加工、申太大理岩综合开发等省级重点项目分别投资超亿元;黑宝碳素制品、金宇高碳生产线技改、富翔高碳技改等项目分别投资超千万元;金宇保温板项目1700万元,丹峰生产线技术改造800万元,海泰年产1万吨农副产品速冻保鲜食品加工2145万元,麻山石墨产业园1533万元,天源盛华煤矿改扩建370万元, 五、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11年,全口径财政收入8065万元,比上年增长47%;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39万元,增长38%。全区财政总支出7451万元,比上年增长20.2%。 金融形势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610万元,同比下降16.9%。其中,企业存款1677万元,同比下降19.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933万元,同比下降16.7%,其中,定期存款9534万元,同比下降41.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505万元,同比下降21.9%。其中:短期贷款6540万元,同比下降42.2%,中长期贷款2965万元,同比增长248.8%。其中:短期贷款中,农业贷款4147万元,同比下降32.9%,商业贷款2393万元,同比下降53.5%。 六、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区拥有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在校生1535人;在校教师194名,其中:高级教师36名,中级教师142名。幼儿园5个,在园幼儿523人,幼儿教师31名。幼儿园达到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英林学校通过了省级标准化先进学校验收。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公共文化现场会在我区召开。 有线电视覆盖面达到100%;探索实行了街道办事处管理社区、农村的新模式,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基本完成。卫生事业得以巩固和发展。全区现有医疗服务机构31个,个体医疗诊所3家。拥有床位5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9人,其中:医师(士)56人,护师(士)13人。 七、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面完成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户籍总人口32683人,其中常住人口30108人,其中,城镇人口15464人,农村人口14644人;总户数13790户,其中:城镇7575户,农村6215户;外来人口3841人,其中:城镇2176人,农村1665人。全区人口出生114人,出生率3.69‰,死亡人口152人,死亡率4.9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095元,比上年增长16.9%;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8735.3元,增长23%;农村人均纯收入实现8407元,比上年增长31.3%。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不断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正式纳入市医保。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