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阜宁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5-29 盐城市阜宁县统计局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万众一心齐拼搏,五年再展新宏图”的宏伟目标,以“大变革、大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扎实推进工业集聚、农业种养方式、交通格局、城市扩域、社会事业“五大变革”,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省定全面小康25项指标达标23项,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一、综合

综合实力显着增强。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44.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3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17.14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84.65亿元,增长14.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8977元,比上年增加6641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全面小康目标值。产业结构不断调优,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2.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已由上年的18.4:48.9:32.7调整为17.3:48:34.7。经济效益持续改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9.48%,比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基本实现全面小康。从总体上看,初步测算,2011年全县全面小康综合得分达99.28分,比上年增加3.24分。从25个指标看,已有23个指标达标,比上年增加7个指标,达到或超过全面小康目标值;尚未达标只有2项,分别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民营经济稳步壮大。年末全县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1911家,注册资本248.24亿元,从业人员19.44万人,其中本年新增私营企业2893家,新增注册资本70.74亿元,新增从业人员3.44万人;年末实有个体工商户48786户,注册资本70.67亿元,从业人员5.71万人,其中本年新开业个体工商户25499户,新增注册资本62.01亿元,新增从业人员2.96万人。

城乡就业保持稳定。2011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827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99人;帮助963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组织创业培训2063人;至2011年末城镇就业人员达11.75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15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数5.28万人、社区公益岗位灵活就业人数1.19万人、城镇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人数0.1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全年组织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7894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4万人,至2011年底全县从业人员达4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4万人。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中有升。2011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全年粮食总产91.3万吨,比上年增长3.5%,棉花总产161吨,油料总产1.65万吨,水果产量3.52万吨;全年造林面积1万亩,育苗面积1386亩;全年肉类总产量20万吨,比上年增长17.3%;生猪出栏量157.66万头,比上年增长4.2%;全年水产品总产量7.11万吨。2011年,我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高效农业取得新进展。全县新增流转土地11.59万亩,累计流转土地68.8万亩,其中100亩以上连片规模流转44.2万亩,土地流转比例达74.8%,土地流转比例全省第一。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3万亩,其中新增设施农业7.5万亩,新建千亩连片高效设施农业基地26个、村级百亩示范地205个,新培植高效农业示范户12108户。占地1.2万亩、总投资5亿元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获省政府授牌。设施农业增幅全省领先,连续四年荣获“全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县”称号。全县新建万头生态猪场10个,千头生态猪场32个,发酵床养殖面积达71万平方米,生态猪出栏量达81万头,规模养殖比例达69%,生态猪养殖总量全省第一。

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新业绩。全年新上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及仓储物流项目11个,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0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26个。成功引进了天一食品、中粮集团、重粮集团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全县拥有各类农产品市场98个,年交易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8个。新增“三品”30个、累计达96个,名牌农产品19个,其中国家名牌2个。“阜宁大米”、“阜宁大糕”完成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注册。“生态三宝”和“众信”、“香玉”等一批品牌农产品“闯进大都市,香飘千万家”。2011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16家,新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55家,累计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社914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239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22家、社区股份合作社分别13家。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12.34万户,入社率56%以上。新发展“三大合作”一体化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74家,累计达191家。

农业机械化趋于平稳。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8.23万千瓦,增长1.7%。大中型拖拉机1539台,增长4.5%;联合收割机1611台,农村用电量6.63亿千瓦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已建成等级公路137.6公里,在建84公里,已改造危桥32座,在建桥梁6座;大部分镇区启动垃圾中转站建设,集镇区均建立环卫队伍和环卫制度,新建农村卫生厕所12000座;新建省级标准化村卫生室32个,全县基层卫生机构达标率98%。形成“一主三辅”供水格局,建成一级输水管道92公里、二级输水管道178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48.73亿元,比上年增长40.3%;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45.1亿元,增长27.9%;大中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6.74亿元,增长32.2%;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4.33亿元,增长42.3%;私营企业301亿元,增长41.4%。完成工业增加值86.89亿元,增长15.8%。全年工业用电量18.78亿千瓦时,增长18.2%。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7.29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利税总额29.44亿元,比上年增长40.4%,其中利润总额13.76亿元,增长39.7%。全县236家工业定报企业开票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1个,超10亿元企业有2个;入库税金超百万元企业达到108个,超千万元企业有15个。新增税收超千万元企业8个,新培植工业定报企业11个。拥有驰名商标2件,着名商标15件,拥有省级名牌产品24个。

新特产业迅猛扩张。2011年,新特产业呈现裂变扩张之势,全县七大新特产业实现项目投入33.5亿元、开票销售49.3亿元、入库税收1.6亿元,增幅分别高于全县面上73.3、14.4和5.1个百分点,其中,光电光伏、环保滤料两个产业项目投入实现倍增,光电光伏、风电装备两个产业开票销售实现倍增,富士康太阳能电池组件、协鑫LED蓝宝石项目列入全省沿海开发五年计划重大项目;阜宁县再度荣获“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称号。